伊春园2023入口直达大象

旧版网站入口

站内搜索

马克思主义哲学在研究中国现实问题中焕发生机【3】

王海锋2018年04月26日09:10来源:

原标题:马克思主义哲学在研究中国现实问题中焕发生机

  构建具有主体性、体现原创性的当代中国哲学

  理论的创新,既根源于实践对理论的需要,又与研究者问题意识的自觉及主体性的张扬息息相关。新时代的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能否呈现出与之精神实质相符合的学术气象,完全取决于我们是否以中国问题为研究起点,是否提出了具有主体性、原创性的理论观点,以及是否构建了具有自身特质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这应该是新时代马克思主义哲学家们的重要使命。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编审孙麾指出,改革开放40年,我们以自己的方式跨越了工业革命和建构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在这个基础上实现了向现代国家的转变,那么今天巨大的社会转型、复杂的社会实践和国家对理论的迫切需要,都非常迫切地呼唤中国哲学的出场,或者中国原创哲学的出场。历史已经昭示,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国家命运息息相关,时代判断对国家命运至关重要,因此做好马克思主义时代化这篇大文章至关重要。我们应该从叁个方向努力:走出西方中心论的规定性,重新发现中国;在全面深化改革中理解中国;站在时代制高点上阐释中国。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教授马俊峰认为,中国的马克思主义价值理论研究是在“真理标准大讨论”所引发的思想解放中兴起的,它既记录了中国改革开放的过程,也促进了人们的价值观念转变,推进了改革开放。为顺利推进全面深化改革,推进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我们还需要改变一些不合时宜的价值观念,努力提高民族的创新能力、提高国家的软实力、提高国家的国际形象。上海财经大学人文学院教授张雄认为,对于时代变革中的理论创新,中国哲学界需要有忧患意识。哲学界应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为坐标去审视我们所面临的中国问题,我们要写出一部社会主义在中国、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背景下如何实现发展的历史,我们不仅要重新去理解马克思、理解《资本论》及其手稿,尤其是政治经济学批判,更要从中国的现实经济基础深刻的变化中用范畴来反思历史,就像黑格尔所说的,只有用逻辑和范畴方可赋予历史的资料以实际的价值和意义。

  吉林大学哲学社会学院教授贺来认为,学界40年前围绕“真理标准问题”展开的大讨论所引发的思想解放,开启了中国改革开放的大幕,成为当代中国以哲学的方式影响和改变社会进程与发展方向的经典个案。这启示我们,作为“改变世界”的哲学,应以如下方式介入和参与现实社会进程:充分发挥哲学的反思批判属性,突破既有的教条和绝对界限,从而为“改变世界”开辟道路;通过转变思维方式改变人们的行为和生活方式,推动社会文明进程;通过对现实社会“矛盾”的反省推动世界的改变。唯其如此,哲学才能获得更大的思想空间,为时代的变革提供思想力量。上海大学哲学系教授孙伟平认为,哲学的创新依赖于对时代发展中遇到的新的现实问题的观照。以智能系统为例,在哲学层面反思智能系统给人类社会带来的积极或者消极的效应,探索智能系统的社会属性、构建社会责任系统、确定其发展的价值原则,等等,必将为哲学的创新提供新的领域和天地。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教授陈立新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强起来”应该体现为,到本世纪中叶“要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对于中国哲学界来说,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可能面临一个很重大的任务,就是要构建与“强起来”的新时代相匹配的哲学。其关键在于,要在发展观念上有所转型和提升,处理好叁个方面的问题:现代性发展的一与多的关系;现代化发展的传统和现代的关系;现代化发展中的科学与人文的关系。中山大学哲学系教授马天俊提出,哲学在这个时代的自我理解问题,关乎哲学理论创新。这就要求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者做到,按马克思理解马克思,按马克思理解我们的历史处境,按我们的历史处境理解马克思,按我们的职业理解马克思。

  改革开放40年来,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家们,与改革开放同呼吸、共命运,为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的发展作出了非常重要的贡献,取得了卓越的成就。40年来,马克思主义哲学所具有的时代特点在不同领域的开发,那些专用术语的深层次的文本的解释,历史性的思想脉络的梳理,以及对马克思主义哲学性质的新的定义等,都取得了非常丰硕的成果;在反思苏联传统教科书中对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实践唯物主义、世界观、认识论、价值观、辩证法的基础理论研究;在文本考证与思想回归中对于马克思主义经典文本的解读及其思想的开掘;在中西马哲学对话中对于理论的创新;在中国问题的观照中对主体性问题、公平正义问题、发展理念问题、生态文明问题等的讨论,以及由此所开辟的人学、文化哲学、价值哲学、经济哲学、社会哲学、发展哲学、政治哲学等研究领域,均为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思想空间。学术界以上述诸多范式为切入口所取得的成果充分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家们的问题意识和学术自主性。

  本次论坛所取得的重大成果或许就在于,它标识着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讨论的话语开始从“解释”转向“改变”,一种基于中国乃至人类现实、着眼于“改变”世界的哲学研究范式将再次踏上新的征程。更为关键的是,今天我们面对新时代、新问题要更加强调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哲学品格和精神实质这个层面的继承与发展,更加关注从整体上和根本上研究中国问题的方法论效益。时代呼唤具有现实气息的哲学理论。新时代的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迎来了新的历史转折点,即在破解中国问题中彰显生机活力,在重新发现中国中将再次迎来自主性原创性哲学的出场。

(责编:李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