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春园2023入口直达大象

旧版网站入口

站内搜索

左康华:在赓续中华文脉中高扬中华民族的文化主体性

左康华2025年07月01日09:09来源:

原标题:在赓续中华文脉中高扬中华民族的文化主体性

作者:左康华,系广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

【学思践悟】

在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中赓续中华文脉,通过优秀传统文化基因的当代表达不断巩固中华民族文化主体性,是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筑牢强国建设和民族复兴文化根基的重要途径。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深入挖掘和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涵,用马克思主义激活中华传统文化中的优秀因子并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发展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这一重要论述,为发展具有强大思想引领力、精神凝聚力、价值感召力、国际影响力的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提供了根本遵循。

在基因传承中理解文化主体性

中华民族具有独特的文化基因、文化传统和文化结构。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思想文化“体现着中华民族世世代代在生产生活中形成和传承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审美观等,其中最核心的内容已经成为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这些最基本的文化基因,是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在修齐治平、尊时守位、知常达变、开物成务、建功立业过程中逐渐形成的有别于其他民族的独特标识”。纵览历史,这种文化基因的稳定性、传承性与发展性,是中华文明不断演进和自我修复,并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具有愈发强大生命力的动力来源。

世界上不同的文明各有其独特性,这种独特性是人们基于对不同文明特质的比较而做出的理论概括。独特文化基因是中华文明旺盛生命力的重要源泉,潜藏于中华民族精神气质的深处,并在五千年漫长历史中代代相承、恒久不变,具有思想上和心理上的历史继承性。具体而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涵的天下为公、天下大同的社会理想,民为邦本、为政以德的治理思想,九州共贯、多元一体的大一统传统,修齐治平、兴亡有责的家国情怀,厚德载物、明德弘道的精神追求,富民厚生、义利兼顾的经济伦理,天人合一、万物并育的生态理念,实事求是、知行合一的哲学思想,执两用中、守中致和的思维方法,讲信修睦、亲仁善邻的交往之道等,是中华民族伟大智慧与创造力的结晶,塑造出中华文明突出的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传递着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精神气脉。

文化基因的稳定传承构成文化认同的价值根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基因的稳定传承与表达,是中华民族一以贯之的核心思想和基本精神展现出跨越时空的高度稳定性,历经数千年仍具强大活力和无穷魅力,并不断为促进民族认同、国家认同和社会进步提供精神驱动的根本原因。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任何文化要立得住、行得远,要有引领力、凝聚力、塑造力、辐射力,就必须有自己的主体性。”“我们创造了伟大的中华文明,我们也能够继续拓展和走好适合中国国情的发展道路。”一个国家和民族在文化意义上的自我发现与自我认知,既是文化基因稳定传承的结果,也是文化主体性的体现。理解和把握中华民族文化基因的独特性与传承性,是认识和发掘中华文明突出特性、厚植强国建设和民族复兴文化根基的逻辑前提,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提供源源不断的思想动力。在党领导中国人民同心同德、聚力奋发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当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进一步强化文化主体性认同,进而不断增强历史自信和历史自觉的重要精神源泉,其价值也将伴随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而不断彰显。

在守正创新中涵育文化主体性

文明的延续,必须以属于自身的而不是外来的普遍观念、社会行为、文化心理的延续为表征,巩固文化主体性是发展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任务。

近代中国仁人志士试图向西方寻求救国救亡之路的历程与结局清楚地警示我们:失去民族文化主体性,国家和民族便会失去凝聚力,甚至无所适从。很长一段时间内,国家蒙辱、人民蒙难、文明蒙尘的近代历史几乎击溃了中华民族的自信与自尊,甚至有学者认为中华文明与西方文明之间存在“代际差”,以农耕文明为基础的中华文明不可能战胜建立在科技理性和工业文明基础上的西方文明。但近代以来中国向西方寻求真理之路的历程,以及在中国共产党带领下踏上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路的事实证明,如果不从文化的主体性、文明的独立性角度来看中国,就难以真正理解中国,也难以真正解决中国面临的问题,再好的理论、经验也只会水土不服。

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成功团结和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踏上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路,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中国共产党始终站在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立场,审视本国历史和文化,注重激发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进而汇聚起无坚不摧的强大力量。中华文明生成于独特的人文历史与文化地理环境,又历经文明体的兴衰而得以延续与强化,独特的文化基因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华民族必须走自己的路。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五千多年中华文明深厚基础上开辟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是必由之路”。这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在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得出的规律性认识。用马克思主义激活中华传统文化中的优秀因子,将科学理论经由正确实践融入中华文明的根脉,实现优秀传统文化基因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的当代表达,从而造就中华民族新的文化生命体,这是对本民族文化传统独特性的肯定,更是文化主体性在新时代的升华。只有建立在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精神与情感沃土之上,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才能立得住、行得远,也只有以马克思主义真理之光激活优秀传统文化的基因,才能赋“旧邦”以“新命”,使古老文明生长出更有生命力的新芽。

“两个结合”特别是“第二个结合”,以马克思主义真理力量激活中华文明的基因,推动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使之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让经由“结合”而形成的新文化成为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形态。这种文化形态,既蕴含马克思主义的思想精髓,又蕴含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华,既符合中国国情、时代特征,又顺应人民的文化诉求,融真理性与实践性于一体,融历史性与时代性于一体,融民族情怀与人民情怀于一体,融传承优秀传统文化与创造文明新形态于一体,以深厚的家国情怀和深沉的历史意识,为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价值指引和精神动力。

在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中巩固文化主体性

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基因的当代表达中激发文化创新创造活力。文化是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力量,原因在于其不仅仅停留在表面的行为、现象或符号层面上,更能深入人类的精神世界底层之中,通过具体的文化创造物深刻地、潜隐地塑造着群体和个体的认知、情感与行为。优秀传统文化基因的当代表达,就是按照时代特点和要求,对那些至今仍有借鉴价值的内涵和陈旧的表现形式加以改造,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和现代表达形式;就是按照时代的新进步新进展,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加以补充、拓展、完善,增强其影响力和感召力。在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中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新创造活力持续迸发,以创新形式承载民族文化独特基因,是当前人民群众文化需求的新趋势和新特点,也是巩固文化主体性、提升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凝聚力感召力的重要路径。

在文化和科技的有效融合中实现文化资源优势向文化发展优势转化。文化主体性以物质生产力为现实根基。应探索文化和科技融合的有效机制,通过科技创新和文化创新共同发力释放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以数字化信息化技术手段推进文化建设的创新表达,进而为大幅度提升文化产物和服务的创作、生产和分发效率注入新动力,是文化强国建设实践中被证明行之有效的重要路径。近年来,引发观影热潮的《流浪地球》系列依托国产电影工业体系的精良制作传递家国情怀,现象级游戏作品《黑神话:悟空》以数字技术还原中国古建筑、塑像和壁画,吸引国内外玩家到取景地打卡,无不是通过数字化、信息化手段推动优秀传统文化资源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优秀实践案例,为构筑中华文化新高峰作出了富有价值的探索。

(责编:王燕华、黄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