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春园2023入口直达大象

旧版网站入口

站内搜索

海外藏珍稀中国民俗文献与文物资料整理、研究暨数据库建设的中期检查报告

2018年12月03日10:06来源:

一、研究进展情况

(一)研究计划总体执行情况及各子课题进展情况

自2016年11月立项以来,首席专家和课题组主要成员即全力投入到了研究当中,全方位展开对于德国、瑞士、奥地利、法国、英国、荷兰、比利时、意大利(含梵蒂冈)、西班牙、葡萄牙、日本、美国等12国大型公共博物馆和图书馆中所藏中国民俗文献与文物的搜索和研究工作。根据项目申报书中的论证方案,并结合专家在项目评审意见中和项目开题报告会上提出的建议,我们采取地毯式搜索的办法,选派专人逐一检索12国的主要收藏机构,收集相关信息,并针对其中的一些重点收藏进行研究,与收藏方责任人建立联系,探索多种形式的数据采集方法。

出于研究工作的需要,我们对原来的总体部署也进行了一些调整,主要是把“海外藏中国民俗资源数据库”的建设工作提前。在对课题研究第一阶段收集到的数据样本进行研究的基础上,建立了数据库的基本框架和本项目的数据采集标准,并建成和开通了“海外藏中国民俗资源网”系统工作平台(丑迟迟辫蝉://肠蹿谤辞.蝉测蝉耻.别诲耻.肠苍)。这对于课题今后在海外开展数据采集工作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

课题组目前已在国外内重要刊物发表论文9篇,完成待刊论文11篇。同时,课题组成员已在项目研究范围内完成博士论文1篇,硕士论文1篇,本科毕业论文5篇,另有博士论文3篇、硕士2篇、专着1部正在写作中。此外,课题组成员已完成了100多万字的资料整理和翻译工作,计划于2019年通过民族出版社出版一部阶段性成果:《德国巴伐利亚州立图书馆藏瑶族文书目录》(第一卷),并希望能在取得伊春园2023入口直达大象同意的前提下,在未来叁年与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合作出版一套《海外藏中国民俗文化珍稀文献》丛书(18种)。该丛书已申报“十叁五国家重点图书出版规划增补项目”,目前正处于评审阶段。

以下就各子课题的进展情况分别进行总结和汇报:

(1)子课题一“德国、瑞士、奥地利、葡萄牙藏中国民俗文献与文物的调查、编目与研究”

该子课题由德国专家白瑞斯(Berthold Riese)教授负责。2017-2018年,首席专家王霄冰教授两次访问德国,和白瑞斯教授一起走访了德国巴伐利亚国家图书馆、五洲博物馆、柏林民族学博物馆、柏林国家图书馆等机构,并与其负责人进行了合作协商。同时,白瑞斯教授利用网络资源和文字资料,搜索了多家博物馆及其他收藏机构(档案馆、出版社、图书馆等)的信息,并详细了解了其中的藏品内容,对藏品价值与合作可能性做出了基本的评估。

在资料搜集的同时,白瑞斯教授也对资料进行了整理和研究。其中德国部分的资料汇编工作已初步完成,除相关收藏机构的藏品信息之外,还包括约500位收藏者、艺术商人和博物馆管理者、研究者的生平资料。现阶段正在修改和完善,后期将组织课题组成员对这些资料进行翻译并录入数据库。同时,白瑞斯教授正致力于编纂一部德语中有关中国民族和民俗文物术语的辞典,词典包含约50个主要条目和1000个次要条目,出版后将大大方便研究欧洲文物藏品的中国学者。

作为阶段性成果,本子课题现已在SSCI杂志Anthropos (2018) 发表论文一篇:“Ethnograhische Forschung der Societas Verbi Divini (SVD) in Qinghai and Gansu (China)“(《圣言会传教士在中国青海和甘肃的民族志调查》),作者:Berthold Riese, Xiaobing Wang (白瑞斯、王霄冰)。另有四篇文章已完稿待发:“Otto Burchard und die chinesische Kunst”(《奥托?伯查德和中国艺术》)(白瑞斯)、“Eduard Freiherr von der Heydt (1882-1964) als Sammler exotischer Kunst”(《作为异域艺术收藏家的爱德华?冯?海德男爵(1882-1964)》)(白瑞斯)、“Habent su fata libeli II: Friedrich Perzynskis‘Von Chinas G?ttern’”(《弗里德里希?帕金斯基:“中国的神明”)(白瑞斯)、《美国国会图书馆馆藏瑶族“过山榜”的形制特征》(何红一)。

此外,课题组成员首席专家王霄冰教授组织的 《巴伐利亚州立图书馆藏瑶族文书目录》(约50万字)的翻译工作,目前已由课题组成员吴雅迪、韩迪菲合作完成。课题组通过民族出版社和德方原出版社达成了版权转让协议,计划由民族出版社在2019年出版该目录。

2018年7月22日至8月31日,王霄冰教授将前往德国和瑞士,对各收藏机构所藏中国民俗资料进行进一步调研,并于2019年与白瑞斯教授合作完成有关专着一部。

(2)子课题二“法国、意大利(含梵蒂冈)、西班牙藏中国民俗文献与文物的调查、编目与研究”

该子课题的负责人为中山大学梅谦立(Thierry Meynard)教授。根据已掌握的法国天主教传教士戴遂良(Léon Wieger,1856-1933)的相关资料,课题组成员山东大学法语系卢梦雅博士已将其中集中记录中国民间故事的资料编译为《戴遂良中国民间故事集》(上下册)。其中上册为戴遂良的《历代中国民间故事集》(Folk-lore Chinois Moderne, 1909),已完成翻译;下册包括《民间叙事》、《民间道德与风俗》两本书,将于今年年底完成整理和翻译。1886-1890年,荷兰汉学家高延在中国进行民俗调查时为法国里昂吉美博物馆收集了250件木雕神像,课题组成员王玉冰已搜集相关资料,并着手编辑《高延所收集的福建民间神像》(图录)。

应法国拉罗谢尔艺术与历史博物馆、法国东亚文明研究中心之邀,首席专家王霄冰教授将于2018年8月前往法国巴黎和拉罗谢尔,对当地收藏机构所藏的中国民俗资料进行调研,洽谈数据采集事宜。

(3)子课题叁“英国、荷兰、比利时藏中国民俗文献与文物的调查、编目与研究”

在首席专家王霄冰教授和子课题负责人黄仕忠教授的指导下,课题组成员陈雅新、朱家钰已搜集大量十九世纪至二十世纪初外销画的电子数据,它们来源于大英博物馆、鹿特丹世界博物馆、费城艺术博物馆、韦尔科姆收藏馆、耶鲁大学美术馆和大英图书馆等机构。陈雅新在调研欧洲藏中国清代外销画期间,取得荷兰国立民族学博物馆、阿姆斯特丹热带博物馆、鹿特丹世界博物馆的同意,将其所藏外销画的数字化资源纳入项目组的数据库。以此为资料,陈雅新完成了20多万字的博士论文《清外销画中的戏曲史料研究》并顺利通过答辩。目前,课题组成员朱家钰正在首席专家王霄冰教授指导下整理、编辑《民间信仰题材广州外销画》一书。此外,课题组成员崔若男、王玉冰已将一些的重要汉学报纸如《中国评论》、《皇家亚洲文会北华支会会刊》、《中国丛报》等涉及中国民俗、民间文学研究的篇目进行了整理,并且收集了来华西方人中涉及中国民俗、民间文学的学术着作。在个案研究方面,王玉冰已完成硕士论文《荷兰汉学家高延的中国宗教研究》,现正把藏于荷兰国立民族学博物馆的高延中国民族志藏品进行目录编辑,将来拟编入《高延所收集的福建民间神像》(图录)。

本子课题已在CSSCI杂志发表论文两篇:《清戏画研究之回顾、展望与新材料》(陈雅新,《戏曲研究》第104辑,2018年第1期);《中国清代外销画研究回顾与展望》 (陈雅新,《学术研究》,2018年第7期)。

(4)子课题四“日本、美国藏中国民俗文献与文物的调查、编目与研究”

根据任务分工相关调整安排,美国藏中国民俗文献与文物的调查、编目与研究部分改由李扬教授负责,该子课题负责人、日本国立历史民俗学博物馆松尾恒一教授现阶段主要负责日本藏中国民俗文献与文物资料的整理与研究。

首席专家王霄冰教授曾于2017年春前往东京、千叶、名古屋等地寻访资料。其后松尾恒一教授帮助课题组与日本多家收藏机构取得了联系。首席专家王霄冰教授及课题组成员孔征计划于2018年秋天再次访问日本,重点采集日本历史民俗博物馆所藏中国民俗资料的数据,并调研爱知大学东亚同文书院大学纪念中心所藏中国民俗档案资料。

作为阶段性成果,本子课题已在颁厂厂颁滨杂志《文化遗产》(2017年第3期)组织发表了“日本藏中国民俗文献与文物资料的整理与研究”专题,包括四篇论文:《基于中国在日资料进行民俗研究的可能性——聚焦明清访日海商相关记录》(松尾恒一着,梁青译);《日本民俗学的中国研究:1939年的转折》(王京);《日本满铁调查文献中的中国民俗资料——以&濒迟;中国农村惯行调查&驳迟;(1-6卷)为中心》(赵彦民);《日本国立民族学博物馆及其所收藏的中国资料》(斯琴)。现有完稿待刊论文两篇:《民俗学与历史学的对话——日本神奈川大学“综合资料学”的学术探索》(王京);《东亚同文书院大旅行调查手稿中的中国民俗资料》(孔征)。

(5)子课题五“海外藏中国民俗文献与文物资料数据库建设”

该子课题由首席专家王霄冰教授和中国海洋大学李扬教授共同负责。根据任务分工相关调整安排,“海外藏中国民俗资料数据库”改由首席专家王霄冰教授负责,由北京中研世纪科技有限公司提供技术支持。2017年10月12日,网站系统的第一期建设基本完成,并于2018年7月13日正式开通“海外藏中国民俗资源网”系统工作平台(丑迟迟辫蝉://肠蹿谤辞.蝉测蝉耻.别诲耻.肠苍)。今后,分布于世界各地的课题组成员可通过此系统登录数据库,远程上传和修改其中的资料信息。同时,课题组还将投入到网站系统的第二期建设中。工作内容包括:(补)进一步完善数据库框架的设计,在课题组统一制订的元数据标准框架的基础之上,根据每类资料数据的特点,确定更为具体的分类属性。(产)收集、翻译和编辑各大收藏机构的信息,绘制“中国民俗资料海外收藏机构分布图”,将各收藏机构定位于一张世界地图上,并附以机构的中英文介绍和网址链接,纳入数据库检索系统,以方便浏览。(肠)将课题组采集到的数据逐步输入到“数据库”之中。

李扬团队现阶段主要负责数据库英文版的建设以及美国藏中国民俗文献与文物的调研工作,目前已初步梳理了英美国家中国民俗研究概况,统计了19世纪后半叶、20世纪上半叶、20世纪50年代后、21世纪以来几个历史阶段中,英美学者在中国民俗文化、民间文学、社会调查和见闻、民间宗教信仰、少数民族民俗等领域的研究成果并进行评述,通过网络搜索初步掌握了部分英美博物馆、大学图书馆有关年画、苗图、宝卷、东巴经等珍贵少数民族文献的馆藏情况。

本子课题已发表论文两篇:《海外藏珍稀民俗文献与文物资料研究的构想与思路》(王霄冰,《学术研究》,2018年第7期);《从民间萨满到海上女神:妈祖之旅》([孟加拉]莱莎、李扬,《神州民俗》,2018年第3期),现有完稿待刊论文六篇:《施赖奥克中国研究评述》(张瑞娇、李扬)、《美国学者对中国民间文学的搜集整理、翻译及其方法论》(张多)、《明恩溥与中国谚语俗语研究》(崔若男)、《近代来华西方人与五四歌谣运动研究述评》(崔若男)、《1949年前英美学者西南中国研究简评》(张瑞娇)、《2010-2018年英语国家广西民俗研究综述》(陆慧玲),及翻译论文一篇《灰姑娘的亚洲起源——广西壮族的故事讲述者》([美]费伊?比彻姆Fay Beauchamp著,陆慧玲、李扬译)。

(二)调查研究与学术交流情况

(1)调研数据整理运用

2017年4月13日-5月7日,项目组首席专家王霄冰教授应子课题四负责人、日本国立历史民俗博物馆松尾恒一教授的邀请,以该馆外来研究员的身份前往日本进行了大约为期4周的调查和研究工作。此次访问研究的重点,一是调查“历博”内所收藏的明清时期中日贸易相关资料中的中国民俗文献,包括记录了早期中国商船样貌及航海习俗的各种《唐船图》,反映旅居长崎的清代中国海商日常生活的《唐人屋敷图》、反映中日生丝交易习俗的“丝印”(贸易用印章)等等。除这些已知的文物之外,王霄冰教授发现该馆还收藏有近代以来日本人收集的来自中国的明信片大约800枚,大多是年代已久的老照片,对于研究中国近代社会和各地民俗生活是一笔十分珍贵的资料。目前课题组正与该馆接洽,希望能与日方共同开发这批资料并将其纳入数据库。

在“历博”驻所研究期间,王霄冰教授也访问了早稻田大学图书馆和神奈川大学的日本常民文化研究所和非文字资料研究中心,以及爱知大学东亚同文书院大学纪念中心,南山大学人类学博物馆和Asian Ethnology杂志编辑部,了解了其中所收藏的中国民俗文献与文物的基本情况,向其负责人表达了开展合作研究的意向,并得到了积极的回应。

2017年7月15日至8月15日,应德国慕尼黑大学汉学系贺东劢教授(Thomas O. H?llmann)和柏林自由大学孔子学院简涛博士之邀,首席专家王霄冰教授前往德国慕尼黑和柏林寻访课题研究资料。在德期间,王霄冰教授主要针对巴伐利亚州立图书馆和五洲博物馆所藏中国民俗文献开展了相关资料的搜集工作,并拜访了其中的东亚部/亚洲部负责人,提议开展合作研究、交换资料。对方表示愿同我方进一步磋商及推进具体合作事宜。王霄冰教授也和课题组成员、慕尼黑大学助理教授孟想(Philipp Meindl)一起,对五洲博物馆所藏的部分外销画作品进行了测试性的数据采集工作,确定了外销画数据采集的元数据标准。

针对巴伐利亚州立图书馆的中国民俗文书的具体收藏情况,王霄冰教授与德国巴伐利亚州立图书馆东亚部副主任Thomas Tabery进行了交流,了解到该馆曾经购置了一批中国契约文书,尚待整理与研究。回国后课题组又进一步通过邮件向对方了解了这批文献的相关情况。10月,课题组成员林海聪、王艺璇通过登录访问巴伐利亚州立图书馆的网站,获得了部分文书的扫描文件,并对这批文书进行了初步的整理、归类。

2017年7-8月,正在德国慕尼黑大学访学的项目组成员陈雅新前往法国、荷兰,对当地各博物馆所藏中国清代外销画进行了调查,并代表项目组与多家收藏机构商讨合作建设外销画数据库事宜。目前荷兰鹿特丹世界博物馆已提交该馆所藏172幅外销画的电子数据并上传至数据库。法国拉罗谢尔艺术与历史博物馆也已同意与课题组共同采集该馆所藏70多幅外销蓪草画的数据,并同意课题组将这些资料在国内出版。

此外,课题组成员还利用国外收藏机构已公开的网络资讯搜集到了200多件海外藏中国民俗文献与文物的数据信息。根据第一阶段收集到的资料,课题组建立了数据库的基本框架,将收入资料分为图像、文本、实物、音像及研究资料等五大类,大类之下又分出宝卷、说唱文本、善书、家谱、账本、契约文书、纳西族文书、瑶族文书、外销画、西南民族图册、耕织图、老照片/明信片、年画/版画、剪纸、服饰、仪式用具、面具、生活用具、玩具、皮影、印章、人物雕像、声音资料、影像资料、研究论着、笔记/纪闻、民俗志/民族志等二十七小类。课题组通过反复商讨和切磋,确立了数据采集基本的元数据标准,包括题名、主题、关键词、摘要、内容、典藏号、馆藏机构、馆藏信息、馆藏链接、语种、年代、原生区域、作者/编者/译者、原出版者、发行者、采集者、捐赠者、收藏日期、发布日期、尺寸等,并制作了课题统一的“数据采集表”,作为今后收集、录入数据的依据和标准。

(2)文献资料收集整理

课题组一方面通过出版物和网络资料搜集整理了海外75家收藏机构和500多位收藏家、研究者的基本信息,另一方面,则有重点地挑选了一部分藏品和有代表性的海外研究者,搜集与之相关的资料。

2017年12月4日至11日,课题组成员崔若男、王玉冰前往上海查找法国天主教传教士戴遂良(Léon Wieger)的相关资料,走访了徐家汇藏书楼、徐家汇天主教堂、上海图书馆、上海市档案馆、同济大学等。在徐家汇藏书楼内,查阅了1903年至1939年的《中国见闻》(relations de chine),由上海图书馆汇编的《皇家亚洲文会北华支会会刊》(Journal of the North China Branch Royal Asiatic Society),以及《华西边疆研究学会杂志》(Joumal of the West China Border Research Society)等,除与戴遂良相关的报道及照片之外,还找到了一些其它与课题有关的资料,并复制了马礼逊(Robert Morrison)6卷本的《华英字典》(A dictionary of the Chinese language,1815-23);翟理思(Herbert Allen Giles)3卷本的《华英字典》(A Chinese-English dictionary,1892);卢公明(Justus Doolittle)的《英华萃林韵府》(Vocabulary and hand-book of the Chinese language,1872)等。此外,挪威传教士艾香德(Dr.Karl Ludvig Relchelt)于1934年在中国以中文印行的杂志《道风》也引起了课题组的关注。

2017年7月16日至28日,课题组成员王玉冰前往福州、厦门搜集与荷兰汉学家高延(J.J.M.de Groot,1854-1921)有关的研究资料。在福州,王玉冰访问了福建师范大学图书馆,发现其中藏有自17世纪以来、外国人记述中国的1000余种外文原版书。在福建省博物馆,她找到了与高延在福建地区收集的民俗文物具有相似性的历史文物50多件,拟将这些文物与法国吉美博物馆、荷兰国立民族学博物馆所藏的高延藏品进行对比研究。

自2018年初开始,课题组成员林海聪集中整理了美国杜克大学所公布的社会学家甘博(Sidney D. Gamble,1890-1968)20世纪初在中国拍摄的老照片。甘博于1908-1932年间四次访华,在中国各地拍摄了5000多幅黑白照片、彩色幻灯片以及30盘16mm电影胶片,这些照片、影像记录了中国社会、政治经济与地方风俗、日常生活等诸多方面。为搜集资料,课题组成员林海聪、黄媛于2018年5月18至24日期间,特别前往北京西郊的妙峰山,复原式拍摄了部分对于妙峰山庙会的照片,与甘博当年所拍摄的妙峰山照片进行对比。下一步,林海聪将结合这批珍贵的海外影像与民俗文本研究当时的中国社会与民俗文化,并在方法论上探讨“如何使用图像资料研究民俗”的问题。

此外,李扬团队就美国传教士何乐益(Lewis Hodous,1872-1949)及其《中国民俗考》(Folkways in China,1929)一书进行节译与研究,并购置了法国汉学家高第(Henri Cordier,1849-1925)《西人论中国书目》(共6册、英文影印版)等相关的图书资料。王霄冰教授在访问日本期间下载了早稻田大学所藏部分民间宝卷的电子版,在德国期间也从柏林州立图书馆数据库中下载了部分电子版的中国民间医书、该馆所藏的纳西族、彝族和布依族手稿目录,以及柏林民族学博物馆所藏的全部中国民俗文物藏品目录,并购买了一批西文文献。白瑞斯教授也在德国为课题组购置了20多种西文原版书籍。

(3)学术会议与学术交流

2016年12月5-7日,“海外藏珍稀中国民俗文献与文物资料整理、研究暨数据库建设”开题报告会在广州召开。来自中央民族大学、浙江大学、中山大学、山东大学、中南民族大学、内蒙古农业大学、日本历史民俗博物馆、德国波恩大学等单位的20多位专家学者参加了会议,为课题的展开建言献策。

2017年6月5-7日,“《海外藏中国民俗资源网》数据库的建设与采集方法”工作坊在广州召开。来自中山大学、北京大学、日本国立历史民俗博物馆、德国波恩大学、北京中研世纪科技有限公司、广州美术学院、仲恺农业学院的20多位课题组成员和其他专家参加了会议。此次工作坊的主要内容是针对《海外藏中国民俗资源网》的系统设计与软件开发、定位与管理、数据的采集与输入进行商讨,并就民俗文献与文物摄影的相关技术进行培训。

2017年10月14日至15日,首席专家王霄冰教授出席由文化部民族民间文艺发展中心主办,山东大学文化遗产研究院承办的“传统节庆文化论坛”,并在会上发表论文《节日的分类问题以及数据库的建设》。会议期间,王霄冰教授还与山东大学王培源教授(主持2016年度伊春园2023入口直达大象重大项目《俄藏中文古籍的调查编目、珍本复制与整理研究》)交流课题研究的方法。

2017年10月27日至31日,首席专家王霄冰教授带领课题组成员孔征、王玉冰、朱家钰参加在贵州民族大学新校区举行的中国民俗学会2017年年会,并在年会上主持了“海外民俗学研究”的专场讨论。王霄冰教授向与会学者介绍了本项目以及正在建设中的《海外藏中国民俗资源网》数据库,希望有兴趣的专家、学者参与进来,共同致力于海外民俗资料的搜集和研究。

2017年12月13日,课题组召开部分成员碰头会,交流研究进展情况。

2018年1月,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邓微、山东大学卢梦雅来访,与首席专家王霄冰教授达成出版“海外藏中国民俗文化珍稀文献系列丛书”的协议。

2018年1月16日,首席专家王霄冰教授召集课题组部分成员会议,进行2017年年终总结并安排2018年工作计划。

2018年6月6日,课题组召开部分成员碰头会,汇报研究进展与成果。

(4)国际合作

2017年2月18-7月5日,子课题一负责人、德国波恩大学民族学和古美洲学研究所白瑞斯教授(Berthold Riese)前来中山大学,开展驻所研究。

2017年2月27-28日,课题组成员、德国慕尼黑大学汉学研究所博士生吴雅迪来访,向首席专家汇报研究进展。

2017年3月4-6日,慕尼黑大学汉学系博士生肖文帅、硕士生Vadacca Sandro来访,商讨合作事宜。

2017年3月7-9日,日本关西学院大学社会学部岛村恭则教授携翻译东京大学人类学硕士谢舒恬来访,商讨合作事宜。

2017年3月8-10日,德国科隆大学东亚系中国研究中心黄伟平教授、刘泳涛讲师、姚红梅博士来访,商讨合作事宜。

2017年8月29日至31日,慕尼黑大学博士生韩迪菲、德国础肠肠别苍迟耻谤别公司的杨贵麟工程师前来中山大学,参与课题组的研究工作。

2017年9月至10月,课题组首席专家王霄冰教授收到德国柏林工业大学Christine Howald博士的邀请,计划前往柏林参加2017年10月13-14日举办的Provenienzforshcung zu ostasiatischer Kunst”(东亚艺术品的来源研究)学术研讨会;同时应汉堡民族学博物馆Barbara Plankenstiner教授之邀,拟于会后赴汉堡考察该馆所藏中国民俗资料。但由于没有足够的时间走完校内的公务出访流程而不得不取消计划,未能成行。

2017年9月21日至12月15日,德国波恩大学民族学和古美洲学研究所教授、子课题负责人白瑞斯(Berthold Riese)再次前来中山大学开展课题研究。

2017年11月18日,首席专家王霄冰教授与子课题负责人、日本国立历史民俗博物馆松尾恒一教授在广州会面,交流课题研究的最新动态。

2018年4-5月,首席专家王霄冰教授陆续收到德国科隆大学、柏林民族学博物馆、汉堡民族学博物馆、瑞士苏黎世大学、法国拉罗谢尔艺术与历史博物馆、东亚文明研究中心等机构的邀请,计划在7月22日至8月31日期间,前往德国、法国、瑞士对各收藏机构所藏中国民俗资料进行调研。目前该出访计划已获得学校批准。

2018年6月27日,美国印第安纳大学苏独玉(Sue Tuohy)教授来访,举办讲座并介绍印第安纳大学传统音乐档案馆(The Archives of Traditional Music)馆藏的中国民俗资料。

(叁)成果宣传推介情况

2017年6月出版并报送第1期《工作简报》;

2018年1月出版并报送第2期《工作简报》;

2018年7月出版并报送第3期《工作简报》。

暂未召开成果发布会。

暂无伊春园2023入口直达大象专刊投稿情况。

(四)研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改进措施,研究心得、意见建议

(1)课题工作量大,人手明显不足

海外藏民俗文献与文物类型丰富,数量惊人,课题组在研究过程中又不断有新的发现,但要对这些资料进行认真的整理和研究,并进行数据采集工作,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和时间。本项目动用的课题组人员虽已明显偏多,然而大部分都是兼职,能全力从事相关研究工作的人员不足叁分之一。加上学校在出访审批、国外专家来访审批、会议审批以及科研经费管理等方面的制度越来越严苛,首席专家往往需要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来处理相关行政事务。最近一年来,首席专家也曾设法调动更多的人力资源投入工作,例如发动相关专业的本科生帮助进行资料搜集工作,另外也曾试图利用中山大学的人才引进计划,寻觅合适人选以博士后或科研岗的身份加入到研究团队中。但由于种种条件限制,未能成功。例如2017年曾有中山大学人类学系毕业的张婧璞博士申请进入首席专家所在单位的博士后流动站,从事“欧美藏清代广绣制品及史料”子项目的研究。其选题和研究计划得到了面试专家们的一致好评,并经系学术委员会批准后上报至校人事处,却意外地未能获得校方批准。相关研究也因此搁浅。

下一阶段,首席专家将继续寻觅适当人才,吸收其加入本项目的研究团队。另外也考虑较大幅度地增加课题的劳务费预算,用以聘用专职人员负责处理和录入数据,并拟聘请一位项目助理,专门负责团队的内部协调、数据库与经费管理以及外联、宣传等工作,以减轻首席专家的负担,保证有足够的时间用于科研工作。

此外,国外一些大的公共收藏机构办事效率偏低,也给课题组带来了不小的困扰。例如德国慕尼黑的五洲博物馆,从一开始就表示愿同课题组合作,共同对该馆所藏的1700多件清代外销画进行数据采集,但合作协议需提交给巴伐利亚州文化厅进行审批,其流程十分漫长,历时将近一年还未收到回复。对此,课题组需保持足够的耐心,不折不挠地继续努力,同时也应避开一些较难打交道的对手,首先选择一些态度方面更加合作、工作方式也更为灵活的机构开展合作研究,而不能在一棵树上吊死。

(五)其他需要说明的问题

由于一些客观原因和开展项目的需要,课题组在研究计划、工作分工、经费分配、成果出版等方面都做了一些调整:

研究计划方面,主要把“海外藏中国民俗资源网(含数据库)”的建设工作提前,目的是要尽早将此系统作为工作平台投入使用,以提高采集数据和相关研究的工作效率。

工作分工方面,由于中山大学规定本校的课题网站不能挂靠在校外的服务器,所以改由首席专家王霄冰教授亲自负责数据库系统和网站的建设与管理,原子课题五“海外藏中国民俗文献与文物资料数据库建设”的负责人李扬教授不再负责数据库的开发,除了协助建设数据库英文版之外,转而帮助分担子课题四的部分研究工作。

经费分配方面,由于中国海洋大学要求在划拨子课题五经费时同时划拨相应的间接经费,而原经费预算中没有考虑到这一项,所以现在需要进行适当的预算更改,在报请伊春园2023入口直达大象同意后再行划拨。

成果出版方面,由于前期研究已经积累了不少的资料,为便于后期研究工作的开展,并让课题所搜集到的资料能尽早为学界所用,课题组拟将部分海外藏中国民俗文献文物资料汇编成册,交由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先行出版。(详见《重要事项变更审批表》)

二、研究成果情况

(一)代表性成果介绍

(1)“海外藏中国民俗资源网”(滨笔:10.8.11.142,域名肠蹿谤辞.蝉测蝉耻.别诲耻.肠苍),2018年7月作为工作平台正式开通,并可从校外登录、访问。

“海外藏中国民俗资源网”旨在收集、展示海外藏中国民俗文物及文献资料,供研究者使用。网站主体包括数据库、课题介绍、大事记、收藏机构、简报&补尘辫;成果五部分,其中数据库按资料分为文本类、图像类、实物类、音像类、研究资料五大类,目前已完成少量民俗资料的数据录入工作。

(2)论文《海外藏珍稀民俗文献与文物资料研究的构想与思路》,《学术研究》(颁厂厂颁滨),2018年第7期,作者:王霄冰。

作为2016年度伊春园2023入口直达大象重大项目“海外藏珍稀中国民俗文献与文物资料整理、研究暨数据库建设”的纲领性文件,论文阐述了海外藏民俗文献与文物的主要资料类型,课题研究的出发点、具体路径与方法及其重点难点。

(3)论文“Ethnografische Forschung von SVD-Missionaren in Qīngh?i und Gānsù (China)”,Anthropos(SSCI),2018年第1期,作者:Berthold Riese(白瑞斯) & Xiaobing Wang(王霄冰)。

论文梳理了圣言会传教士于19世纪末至20世纪中在山东、甘肃、青海等西北省份的民族志调查活动,并对其中三位最具代表性的民族志学者(Matthias Hermanns, Dominik Schroder and Johannes Frick)的主要贡献进行了评述。

(4)论文《基于中国在日资料进行民俗研究的可能性——聚焦明清访日海商相关记录》,《文化遗产》(颁厂厂颁滨),2017年第3期,作者:松尾恒一。

论文对日本国立历史民俗博物馆所藏的明清之际中国访日海商的相关资料进行了探讨。该批资料既有对日本人与旅日荷兰人对清代访日海商的商贸活动、生活状况的描述,也保留了对当时中国的多种民俗活动的记录,如祭祀妈祖、赛龙舟等等。这些珍贵的资料为民俗学及相关研究贡献了具有价值的新材料,同时提供了一种以国际化视野对民俗资料进行多立场综合分析的方法。

(5)论文《日本国立民族学博物馆及其所收藏的中国资料》,《文化遗产》(颁厂厂颁滨),2017年第3期,作者:斯琴。

论文对日本国立民族学博物馆所藏的中国资料进行了详尽的统计与分析。该博物馆以收集民族学、民俗学相关资料为主,馆藏中国的民族文化资料达15315件,其中以少数民族资料居多,对研究中国民族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6)论文《日本满铁调查文献中的中国民俗资料——以&濒迟;中国农村惯行调查&驳迟;(1-6卷)为中心》,《文化遗产》(颁厂厂颁滨),2017年第3期,作者:赵彦民。

以6卷本的《中国农村惯行调查》为例,基于民俗学的视角,从空间民俗、时间民俗、心意民俗叁个方面对日本“南满洲铁道株式会社”(简称“满铁”)的民俗调查资料进行解读,为后续研究提供了参考。

(7)论文《清戏画研究之回顾、展望与新材料》,《戏曲研究》(颁厂厂颁滨),第104辑(2018年1月),作者:陈雅新。

从介绍清宫戏画、“十叁绝”画像、昆戏画、戏曲年画及其他具有代表性的戏画研究类型入手,发现无论从自身的数量、价值,还是从与前代戏画研究成果的对比来看,这些资料得到的重视仍然不足。作者还发现了一批以中国戏曲为题材的西方画与清代外销画,这些画作承载着戏曲的跨文化传播、中西文化交流等意涵,是有待挖掘的新材料。

(8)论文《中国清代外销画研究回顾与展望》,《学术研究》(颁厂厂颁滨),2018年第7期。作者:陈雅新。

自20世纪中叶外销画作为独立研究对象至今,已有一系列以外销画本身为研究对象或以外销画为材料进行研究的成果,并已有大量外销画目录与图册问世。但外销画研究仍处于初步阶段,陈雅新提出未来外销画研究应继续着力于对某收藏机构或地域范围内的外销画进行调查、着录与研究,同时应该继续发掘中外史料进行考证和澄清,注意跨学科研究的方法与视角,并应建立专门、大型、免费的外销画数据库以进行保护与研究。

(二)阶段性成果清单

叁、下一步研究计划

(1)数据采集计划

2018年7月22-8月31日,首席专家王霄冰教授前往德国、瑞士、法国调研,采集数据并商谈合作事宜。

2018年9月1日-2019年8月31日,课题组成员崔若男将在美国印第安纳大学驻所研究一年,采集美国各收藏机构所藏中国民俗文献与文物资料数据。

2018年秋,首席专家王霄冰教授携课题组成员孔征访问日本,重点采集日本历史民俗博物馆、爱知大学东亚同文书院大学纪念中心所藏中国民俗资料的数据。

2019年初,首席专家王霄冰教授将前往美国,访问美国印第安纳大学传统音乐档案馆、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斯塔东亚图书馆、芝加哥菲尔德博物馆、美国俄亥俄大学图书馆等机构,商谈合作事宜。

2019年夏,子课题一负责人白瑞斯教授将访问意大利(含梵蒂冈)、西班牙、葡萄牙等国家的部分收藏机构。

2019年夏,首席专家王霄冰教授和课题组成员朱家钰将前往德国、法国,采集相关数据。

2019年夏,课题组成员孔征将前往日本爱知大学访学,在子课题四负责人松尾恒一教授指导下采集日本所藏中国民俗文献与文物资料数据。

2020年夏,课题组成员王玉冰将前往英国、荷兰访学,采集当地机构所藏中国民俗文献与文物资料数据。

2020年下半年,首席专家王霄冰教授和子课题叁负责人黄仕忠教授将前往英国、荷兰、瑞士,采集课题相关数据。

2021年初,首席专家王霄冰教授和子课题一负责人白瑞斯教授将前往意大利(含梵蒂冈)、西班牙、葡萄牙,采集课题相关数据。

数据采集目标:

截止到2022年,希望能自主或合作采集2000件珍稀中国民俗文献文物的电子数据,并翻译转载已公开的电子数据约3000条,完成合计5000件文献文物数据的采集工作。

(2)数据库第二期建设计划

(补)进一步完善数据库框架的设计,在课题组统一制订的元数据标准框架的基础之上,根据每类资料数据的特点,确定更为具体的分类属性。

(产)收集、翻译和编辑各大收藏机构的信息,绘制“中国民俗资料海外收藏机构分布图”,将各收藏机构定位于一张世界地图上,并附以机构的中英文介绍和网址链接,纳入数据库检索系统,以方便浏览。

(肠)将课题组采集到的数据逐步输入到“数据库”之中(录入数据目标:5000条)。

(3)专题研究计划

(补)在整理资料和学术史的基础上,完成六部专着或论文集:

《德语国家的中国民俗研究述评》(白瑞斯、王霄冰);

《英美两国的中国民俗研究述评》(李扬、王玉冰);

《近代来华西方人与五四歌谣运动研究》(崔若男);

《清外销画中的戏曲史料研究》(陈雅新);

《巴伐利亚州立图书馆藏手工艺题材外销画研究》(孟想);

《近代以来日本人的在华田野调查与民俗研究》(孔征)。

(产)在建设数据库的基础上,完成多卷本工具书《12国所藏珍稀中国民俗文献与文物总目》。

(4)阶段性成果出版计划

(补)计划与民族出版社合作,在2019年前先行出版《巴伐利亚州立图书馆藏瑶族文书目录》(第一卷)。

(产)计划与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合作,在2021年前先行出版18种资料汇编。包括:

《戴遂良中国民间故事集》(全译本)

《何乐益中国民俗志》(全译本)

《19世纪中国口岸地区的民间歌谣和故事》(全译本)

《北京的歌谣》(全译本)

《东亚同文书院大旅行日记中的民俗资料》(选译本)

《司登德中国歌谣集》(影印+部分翻译)

《汉语谚语俗语集》(影印+部分翻译)

《德国柏林国家图书馆藏中国民间医书》(影印本)

《1900年北京皮影戏唱本》(影印本)

《日本早稻田大学藏中国民间宝卷(孤本)》(影印本)

《清庭风俗文选》(影印本)

《德国巴伐利亚州立图书馆藏清代契约文书选编》(彩图本)

《荷兰汉学家高延带往欧洲的福建民俗文物》(彩图本)

《海外藏贵州“苗图”选编》(彩图本)

《海外藏元明清叁代“耕织图”选编》(彩图本)

《法国拉罗谢尔艺术与历史博物馆藏清代外销画》(彩图本)

《戏曲题材清代外销画汇编》(彩图本)

《民间信仰题材清代外销画汇编》(彩图本)

(课题组供稿)

(责编:孙爽、闫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