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研究进展情况
① 研究计划总体执行情况及各子课题进展情况;
总体进展按计划进行。自立项以来,出版阶段性着作2部,共发表阶段性论文66篇,其中,被国际权威索引础&补尘辫;贬颁滨收录10篇,被中国人文社科索引颁厂厂颁滨收录31篇。组织召开“外国文学经典生成与传播研究”等国内学术研讨会共7次。
各项子课题按设计所进行的研究正常展开。项目组每年不定期召开全体子课题负责人碰头会议和1次学术研讨会。已经分别于2011年3月20日、2011年8月5日、2011年12月16日召开3次全体子课题负责人碰头会议之后,又与2012年12月、2013年11月、2014年5月分别召开了子课题负责人碰头会议。通过会议沟通,解决了研究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子课题之一“外国文学经典生成与传播研究?总论卷”,负责人为傅守祥教授。该卷主要从外国文学经典的生成要素、建构方式、演变过程、传播途径、译介转换、影视改编、影响研究等方面入手,审视与反思外国文学经典生成与传播中的精神基因、生命体验与文化传承。现正按照研究计划顺利进行中。已经完成70%左右。课题负责人傅守祥教授2011至2013年多次访问英国和美国,搜集研读了大量英文资料,顺利撰写了相关章节的内容。该卷在2011-12年发表若干篇论文之后,自2012年6月以来又发表了《经典化与经典性》、《文学经典的生成谱系与传播机制》、《外国文学经典的跨文化沟通与跨媒介重构》、《大众文化语境下经典的异质重现》、《影视改编与文学经典传播途径的革新》等多篇论文。
子课题之二“外国文学经典生成与传播研究?古代卷(上)”,负责人为吴笛教授。该卷主要考察自古埃及、古希腊罗马直到中世纪的文学经典,探讨《神曲》等重要文本的形成过程、翻译、改编以及跨媒体流传过程中所发生的种种变异以及对人类思想的形成所发生的影响。该卷已经完成85%左右的篇幅。《但丁〈神曲〉的生成与传播》、《〈吠陀〉的生成与传播》、《骑士文学的生成与传播》、《十四行诗的生成与传播》等大部分章节已经完成。该卷在2011-12年发表若干篇论文之后,自2012年6月以来又发表了阶段性成果《论但丁〈神曲〉的跨媒体传播及其变异》、《“破晓歌”的历史变迁与现代变异》、《“走自己的路,让人们说去吧”——但丁还是马克思?》等多篇论文。
子课题之叁“外国文学经典生成与传播研究?古代卷(下)”,负责人为张德明教授。该卷主要考察14世纪至16世纪(即文艺复兴时期)的外国文学经典。该部分的重点包括莎士比亚、拉伯雷、赛万提斯等世界文豪的经典作品翻译和传播研究。本子课题进展情况正常顺利,目前已经完成项目的75%左右。该卷在2011-12年发表若干篇论文之后,自2012年6月以来又发表了阶段性成果《仪式化复仇的困境——〈哈姆雷特〉悲剧成因新探》、《十六世纪拉伯雷的经典化过程》、《17世纪莎士比亚的经典化过程》、《〈乌托邦〉:文本、修辞与当代阐释》等论文共10篇。
子课题之四“外国文学经典生成与传播研究?近代卷(上)”,负责人为彭少健教授。该卷主要研究17世纪和18世纪的外国文学经典生成与传播,重点探究古典主义文学、巴洛克文学、玄学派文学、启蒙主义文学、浪漫主义文学经典的生成与传播。该卷现正按照研究计划顺利进行中,已经完成80%左右。该卷的阶段性成果主要以专栏形式在《浙江传媒学院学报》发表。该卷在2011-12年发表若干篇论文之后,自2012年6月以来又发表的阶段性成果有《多恩诗歌科学特质的文化阐释》、《威廉?布莱克在西方的经典化过程》、《论〈瓦尔登湖〉在美国本土的经典化生成》、《从〈格列佛游记〉的电影改编看经典的稳定性与开放性》、《&濒迟;乌托邦&驳迟;:文本、修辞与当代阐释》等多篇论文。
子课题之五“外国文学经典生成与传播研究?近代卷(下)”,负责人为蒋承勇教授。该卷为19世纪外国文学经典研究,主要探究19世纪现实主义文学中的经典的产生和传播。该卷尤其关注狄更斯、普希金、托尔斯泰等世界文坛巨匠的重要作品在中国的流传和影响。该卷初稿已经完成,现正在定稿过程中。该卷在2011-12年发表若干篇论文之后,自2012年6月以来又发表的阶段性成果有《普希金,俄罗斯民族精神的象征》、《专为下层写作的狄更斯》、《〈双城记〉:美德与恐怖演绎的人性之善恶》等多篇论文。2013年在《浙江工商大学学报》开设专栏讨论本卷重点作家狄更斯研究“笔谈”,共有5篇论文发表,并全部转载于中国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外国文学研究》。
子课题之六“外国文学经典生成与传播研究?现代卷”,负责人为范捷平教授。主要探究自19世纪末到20世纪40年代的外国文学经典的生成、演变与传播,重点关注的是象征主义文学、意象主义诗歌、意识流小说等现代主义文学经典的生成和传播。该子课题按计划开展研究,进展正常,已经完成70%左右。该卷在2011-12年发表若干篇论文之后,自2012年6月以来又发表的阶段性成果有《欧美诗歌中的海洋意象及其生态意蕴》、《生的困局与情境的艺术——论〈伊豆的舞女〉的内涵和经典性》等多篇论文。
子课题之七“外国文学经典生成与传播研究?当代卷”,负责人为殷企平教授。主要研究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的外国文学经典的生成与传播。二战后的文学则更多致力于摆脱人性异化的恐惧及失去精神家园的焦虑。很多作家敏锐地感受到了这一时代特征,开始了自己作为一个人文思想者寻求出路的精神探索。该子课题进展情况良好,初稿已经全部完成,现在正修订第7稿,处理各章之间的衔接等一些问题。该卷在2011-12年发表若干篇论文之后,自2012年6月以来又发表的阶段性成果有《“摆渡”:当代西方诗歌的精神渊源》、《拉什迪〈午夜的孩子〉中被消费的印度》、《〈麦田里的守望者〉在中国的传播与失落》、《“非家”的风景—纳博科夫笔下的风景想象》等十余篇论文。
② 调查研究及学术交流情况(调研数据整理运用、文献资料收集整理、学术会议、学术交流、国际合作等);
1)调研及文献资料收集整理情况
a. 课题组通过调研,广泛收集相关的文献资料,并进行整理。课题组已经收集整理课题所需的中外文图书资料近1000册,名著改编的影像资料近百种。
b. 结合浙江大学985工程项目,翻译整理当代文学研究学术著作,由子课题负责人范捷平教授主编,浙江大学出版社出版,目前已经出版10多种,另有多种正在翻译过程中。其中吴笛组织翻译并且购买了版权的伯克的《文学形式哲学》、文德勒的《音乐与乐音:诗歌?诗人?诗论》、伊戈尔顿的《英国小说导论》等都已经完成,对课题组相关课题的研究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
c. 课题组还结合课题,对于过去没有翻译成中文的一些重要古代文学文本以及研究著作进行系统翻译,其中包括《希腊罗马神话》、《亚瑟王传奇》、《罗宾汉》以及英国、北美、法国、印度、德国的经典童话等。既为课题组提供了一手资料,同时也将部分文本公开出版,为经典普及作应有贡献。由吴笛主编的《想经典丛书》便是这一理念的产物,目前已经由浙江大学出版社出版20种。
2)学术会议、学术交流、国际合作情况
a. 学术会议。课题组以该课题的研究领域为名,召开了多次国内学术研讨会。继2011年12月17-19日课题组在浙江传媒学院召开学术会议“外国文学经典生成与传播研究学术研讨会”、在浙江大学召开“人文学术文献翻译与传播研讨会”等4次研讨会之后,又召开了3次规模较大的学术研讨会。
2012年11月23-24日,“2012?外国文学经典生成与传播研究学术研讨会”在浙江杭州海外海西溪宾馆和西溪598宾馆隆重举行,项目首席专家吴笛教授以及子项目负责人蒋承勇教授、彭少健教授、张德明教授、范捷平教授、殷企平教授等参加了会议。这次研讨会主要有来自省内高校以及周边地区的安徽、福建、湖南、江西等省从事外国文学研究的专家学者共120余人。
2013年11月8日至10日,在宁波大学召开了“2013年外国文学经典生成与传播暨外国海洋文学学术研讨会”。 项目首席专家吴笛教授以及子项目负责人蒋承勇教授、彭少健教授、张德明教授、范捷平教授、傅守祥教授等参加了会议。来自浙江省内高校以及来自河南、江苏、湖南等其它省份的130多位从事外国文学研究的专家学者参加了研讨会。
2013年12月28日,在浙江新世纪大酒店组织召开了“世界文学经典普及与传播研讨会暨《想经典丛书》首发式”。项目首席专家吴笛教授以及子项目负责人张德明教授、傅守祥教授等参加了会议。本次会议的主题是“世界文学经典的普及与传播”,旨在总结我省在世界文学经典普及与传播领域所取得的成绩,探讨世界文学经典普及与传播的规律。来自省内高校和出版界长期致力于世界文学经典普及和传播工作的专家和学者们共50余人参加了会议。
2012年8月2日-3日,子课题负责人,中国外国文学教学研究会会长蒋承勇组织召开了“外国文学经典传播与民族文化建设研讨会”。会议就“俄罗斯经典文学的传播”、“接受与流变:莎士比亚在近现代中国”等议题进行了深入的研讨。来自国内高校的30多位专家学者参加了会议。
此外,子课题负责人碰头会也不定期地召开。分别在2012年11月、2013年5月、2014年4月召开了子课题负责人碰头会,沟通协作。各个子课题也不定期召开交流会议,如子课题之五负责人蒋承勇2013年在杭州召开了部分撰稿人的专题研讨会,交流研究体会和写作情况;子课题之七负责人殷企平召开了多次撰稿人的专题定稿会议。
b. 学术交流、国际合作。首席专家和子课题负责人就部分前期研究成果在复旦大学、上海对外经贸大学、华东政法大学、宁波大学、温州大学等单位进行学术交流共约20人次。邀请国内外专家到杭州就该课题进行学术讲座共7人次。出国交流访学15人次。子课题负责人殷企平、傅守祥、课题组成员应晓敏、李小林等赴美国伯克利加州大学、英国剑桥大学、牛津大学等高校进行为期一年左右的访学。子课题负责人蒋承勇、彭少健、范捷平等多次短期出国交流或参加学术会议。
③ 成果宣传推介情况(成果发布会、《工作简报》报送情况、伊春园2023入口直达大象专刊投稿及采用情况等);
成果发布会主要有2013年12月28日,在浙江新世纪大酒店组织召开了“世界文学经典普及与传播研讨会暨《想经典丛书》首发式”。在丛书的《总序》中,主编吴笛陈述了《想经典丛书》与“外国文学经典生成与传播研究”这一项目的关系,并且认为,“注重外国文学经典在中国的普及和传播,其目的是探究外国的文学怎样成为我国民族文学的有机组成,并且对文化中国形象塑造方面发挥应有的重要作用。”而且认为:“外国文学经典,更是人类思想文化的浓缩,阅读的过程,是求知的过程,是接受启蒙、思想形成和发展的过程,是参与作者创造和提升智性的过程。因此,文学经典,是我们整个人生的教科书,是我们取之不尽的思想的源泉。”本次会议受到了浙江电视台、杭州电视台、铜陵电视台、浙江日报、都市快报、钱江晚报、每日商报、青年时报、中国教育报、浙江教育报、《浙江社会科学》杂志社等等多家媒体的关注。
报送的《工作简报》主要有“伊春园2023入口直达大象重大项目‘外国文学经典生成与传播研究’开题论证会顺利举行”、“‘外国文学经典生成与传播研究’项目召开专题学术研讨会”、“2012外国文学经典生成与传播研究专题学术研讨会召开”等。
伊春园2023入口直达大象专刊投稿的并在《中国社会科学报》刊载的有《外国文学经典研究的转向与拓展》(吴笛)。
自2012年以来召开的多次“外国文学经典生成与传播研究学术研讨会”也通过有关媒体进行了宣传。尤其是通过“浙江社科网”、“浙江作家网”、“浙江外国文学网”、“浙江大学人文社科网”、《钱江晚报》等进行了广泛的宣传。项目阶段性成果除了在权威刊物上发表之外,还以专栏的形式发表,其中,《浙江传媒学院学报》已经刊发二次专栏文章,共发5篇论文;《浙江工商大学学报》已经刊发一次专栏文章,共发5篇论文;《中文学术前沿》已经刊发二次专栏文章,共发6篇论文。
④ 研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改进措施,研究心得、意见建议;
a. 存在问题与改进措施
一是研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各个子课题之间在衔接方面出现过少量差错。有些文学经典,由于学界存有争议,究竟放在哪个部分更为合适,仁者见仁,所以出现了个别研究对象重迭现象。经过子课题之间的沟通和协调,这一问题基本得以解决。还有就是子课题之一“总论卷”与其他各卷的关联和衔接,也出现过一些问题,今后的研究过程中仍需要进一步加强沟通、研讨和交流。
二是译名和版本问题。由于课题涉及到的文本和作家较多,各卷所参考的工具书和经典文本不尽相同,所以,出现了译名不统一以及参照译本不一致的情况。为改进这一问题,计划在最后终稿审稿过程中,制定一个译名表,按拼音顺序将各卷出现的作家名、作品名以及其他专有名次收集整理,制定译名表,统一各卷。
b. 研究心得。
研究心得主要有两点。一是认为如何发挥伊春园2023入口直达大象重大招标项目在学界的引领和辐射作用。作为基础研究的伊春园2023入口直达大象重大招标项目,不仅需要“闭门”静心写作,更需要“开门”热烈研讨;不仅需要课题组成员积极参与研讨,更需要发挥课题的引领和导向作用,引导更多的学者,尤其是青年学者关注这一研究领域,在外国文学经典的源语生成和译入语传播方面积极开拓,发挥作用,让课题在培养新的人才、在拓展研究范畴等方面发挥重要的作用,并努力探索该项课题的延伸性研究。“外国文学经典生成与传播研究”关注学术研讨,而且已经吸引了一批青年学者关注这一研究。一些青年学者不尽在这一研究领域发表了具有原创性的论文,而且还以拓展研究或个案研究获得省部级社科基金项目和伊春园2023入口直达大象项目。
二是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处理好学术研究与文化普及两者之间的关系,同样显得重要,应该让文化研究者成为合格的文化传播者或文化使者,并充分发挥文化使者的作用。尤其是研究外国文学经典的传播,不仅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而且更具有重要的传播和普及等现实意义。外国文学经典在文化普及方面有着独特的优势,我们不可忽略。译介、推广、普及外国文学经典,同样是我们的使命,因为优秀的文化遗产不仅应该在审美的层次上而且应该在认知的层面上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去除低俗,积极向上。
⑤ 其他需要说明的问题。
没有其他需要说明的问题。
注:2010年立项的重大项目主要填写2012年6月以来的研究进展情况。
二、研究成果情况
1)“破晓歌”的历史变迁与现代变异(论文,2012年10月) 作者:吴笛;
主要观点:本文认为,作为一种特定的文学形式,最早出现在古罗马拉丁语诗歌中,在历史的长河中,不断得以继承和开拓,同时不断发生变异,独特地反映了时代的变迁。在中世纪“普罗旺斯抒情诗”中,可以看出“破晓歌”所体现的反封建精神;在十七世纪英国玄学派诗歌中,可以感知“破晓歌”所反映的独特的宇宙观以及相应的“发现”意识和进取精神;而在20世纪西方诗歌中,可以领会“破晓歌”所反映的时代困惑。正是在“破晓歌”这一系列变迁中,展现着这一文学形式的独特的认知价值和艺术魅力。
学术价值:国内外学界对“破晓歌”缺乏深入研究,偶尔提及时,也普遍认为,“破晓歌”是中世纪的特产。本文认为这一形式最早出现在古罗马拉丁语诗歌中,从而将破晓歌的形成向前推了数百年。同时,本文系统论述了“破晓歌”的现代意义和现代变异。
社会影响:人大复印资料《外国文学研究》2013年第3期全文转载,并被国际叁大检索系统之一的础&补尘辫;贬颁滨收录。
2)“摆渡”:当代西方诗歌的精神渊源(论文,2012年8月)作者:殷企平;
主要观点:“摆渡性”是西方诗歌经典的核心要素。除了命名当下的现实和体验之外,诗人/摆渡人还负有另一层使命:连接过去、现在与未来。这种使命和诉求,虽然在当代变得异常困难,然而诗人们仍然在奋力摆渡,在疼痛中收获,在沙漠里行舟。
学术价值、社会影响:
人大复印资料《外国文学研究》2013年第1期全文转载,并被国际叁大检索系统之一的础&补尘辫;贬颁滨收录。
3)也谈西方诗歌经典的“摆渡性” (论文,2013年12月)作者:陈敏;
主要观点:殷企平在《经典即“摆渡”:当代西方诗歌的精神渊源》一文中提出:“摆渡性”是西方诗歌经典的核心要素。本文试图从以下几个方面对此“摆渡性”进行进一步探讨:首先,通过对策兰诗歌的细读发现诗人对其摆渡人/译者身份的自觉意识;其次,以英国诗人贝哲曼为例,从诗人的自觉、自省和自律出发,重新审视并发掘当代诗歌经典书写快乐的一面;再次,诗歌语言的“陌生化”既是“连接”时空的产物,也往往是不同文化形态和艺术形式之间对话的结果,从中反映出诗歌经典生成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因而,西方诗歌的“摆渡性”不仅是双向的,更是多面的、多层次的。
学术价值、社会影响:
人大复印资料《外国文学研究》2014年第4期全文转载,并被国际叁大检索系统之一的础&补尘辫;贬颁滨收录,获杭州市外文学会优秀论文奖。
4)《仪式化复仇的困境——〈哈姆雷特〉悲剧成因新探》(论文,2013年12月),作者:张德明;
主要观点:本文从悲剧这个剧种的本质特征及其相关的贵族文化意识出发,对《哈姆雷特》中主人公复仇行动的延宕问题作了新的解读,认为哈姆雷特内心深处有着极其浓厚的贵族文化意识,他试图为自己的复仇行动找到一个与其王子身份和贵族意识相称的公开的、仪式化的机会,但始终未能找到。这也是他一直犹豫不决,举棋不定,结果造成玉石俱焚的悲剧结局根本原因。但是,从诗性正义的角度看,哈氏最终还是完成了他为自己设定的复仇大业,既兑现了自己的承诺、完成了父王的遗愿,也在一定程度上恢复和重建了被他的叔父颠倒了的伦理秩序和社会规范。
学术价值、社会影响:
人大复印资料《外国文学研究》全文2014年第1期全文转载。
5)专为下层写作的狄更斯(论文,2012年10月),作者:陆建德;
主要观点:狄更斯批判自己身处的社会,同时又不愿看到它被贫富差别和阶级仇恨所撕裂。他相信普通英国人的道德和信仰,爱护英国社会,毫不怀疑它自我更革的能力。狄更斯从来不以激起怨愤和仇恨为目的,他以宽厚仁爱的大心融化坚冰,奋力驱散他在《荒凉山庄》中刻画过的无处不在的浓雾。狄更斯小说里总是有这些以善德感人的下层社会小人物,《小杜丽》中的女主人公也是一例。她待人诚恳善良,富有自我牺牲的精神。正是因为他们的存在,狄更斯的乐观主义才不显得空泛。
学术价值、社会影响:
人大复印资料《外国文学研究》2013年第2期全文转载。
6)《双城记》:美德与恐怖演绎的人性之善恶(论文,2012年10月),作者:蒋承勇;
主要观点:狄更斯的人道主义思想是建立在《圣经》基础上的。儿童是促使狄更斯的思想与基督教结缘的重要因素,因为在狄更斯的心目中,“儿童”即人性的自然纯真以及美与善。狄更斯人道理想的核心是倡导爱与善,他希望人们永葆童心之天真无邪,从而使邪恶的世界变得光明而美好。狄更斯把美好的童年神圣化和伦理化了。他把儿童作为人性善的象征,认为童性与神性相通,人若都能保持儿童的天真与善良,爱的理想就能得以实现。儿童的纯真与善良→基督之爱→宗教人本主义,这是狄更斯从精神意识到情感心理的叁个层面,这是一个分层次的“叁位一体”。正是这种儿童的纯真、善良与基督式广博之爱的结合,使狄更斯总是用善与爱这一平面镜去观照现实生活。他的小说广泛地展现了资本主义文明背后的邪恶和弱小者的苦难,人道主义的道德评判与同情成为他创作的一种基调。
学术价值、社会影响:
人大复印资料《外国文学研究》2013年第2期全文转载。
注:2010年立项的重大项目主要填写2012年6月以来的研究成果情况。
序号 |
成果名称 |
作者 |
成果形式 |
刊物名或出版社、刊发或出版时间 |
字数 |
转载、引用、获奖等情况 |
1 |
“破晓歌”的历史变迁与现代变异 |
吴笛 |
论文 |
《外国文学研究》2012年第5期 |
12000 |
础&补尘辫;贬颁滨收录;颁厂厂颁滨收录;人大复印资料2013年第3期全文转载 |
2 |
|
吴笛、 凌喆 |
论文 |
《外国文学研究》2013年第3期 |
15100 |
础&补尘辫;贬颁滨收录;颁厂厂颁滨收录 |
3 |
|
吴笛 |
论文 |
《光明日报》2013.9.22 |
3000 |
|
4 |
欧美诗歌中的海洋意象及其生态意蕴 |
吴笛 |
论文 |
《新世纪外国文学:传承与发展》,海洋出版社,2012年8月版 |
10000 |
|
5 |
论但丁《神曲》的跨媒体传播及其变异 |
吴笛 |
论文 |
《外国文学研究》,2014年第4期 |
12000 |
础&补尘辫;贬颁滨收录;颁厂厂颁滨收录 |
6 |
母性意识的缺失与女性自由的迷障——〈包法利夫人〉中艾玛形象的重新审视 |
傅守祥、林琳 |
论文 |
《吉首大学学报》(社科版)2013年第3期 |
15000 |
|
7 |
文学经典的生成谱系与传播机制 |
张德明 |
论文 |
《浙江大学学报》,2012第6期 |
10000 |
颁厂厂颁滨收录 |
8 |
仪式化复仇的困境——《哈姆雷特》悲剧成因新探 |
张德明 |
论文 |
《宁波大学学报》, 2013第6期 |
9000 |
人大复印资料2014年第1期全文转载 |
9 |
《乌托邦》:文本、修辞与当代阐释 |
杨晓雅 |
论文 |
《国外文学》,2014第2期 |
6000 |
颁厂厂颁滨收录 |
10 |
大众文化语境下经典的异质重现——以《坎特伯雷故事集》为例 |
王荣 |
论文 |
《当代电影》 2014年第6期 |
6000 |
颁厂厂颁滨收录 |
11 |
“移步不换形”:〈血手记〉和〈欲望城国〉的迥异“移步”》 |
李小林 |
论文 |
《戏剧艺术》, 2013第3期 |
6500 |
|
12 |
“走自己的路,让人们说去吧”但丁还是马克思? |
姜岳斌 |
论文 |
《宁波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 2012年06期
|
7000 |
|
13 |
17世纪莎士比亚的经典化过程 |
彭建华 |
论文 |
《外语与外语教学》,2013年第6期 |
6500 |
颁厂厂颁滨收录 |
14 |
文学经典与莎士比亚经典化 |
彭建华 |
论文 |
《江西理工大学学报》,2013第4期 |
6000 |
|
15 |
拉伯雷的汉译与批评 |
彭建华 |
论文 |
《宜春学院学报》,2013年第1期 |
6000 |
|
16 |
经典的传播与拉伯雷的现代阅读 |
彭建华 |
论文 |
《廊坊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年第2期 |
6500 |
|
17 |
20世纪中国的拉伯雷翻译与批评 |
彭建华 |
论文 |
《江苏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3年第5期 |
8000 |
|
18 |
十六世纪拉伯雷的经典化过程 |
彭建华 |
论文 |
《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年第5期 |
7500 |
颁厂厂颁滨收录 |
19 |
拉伯雷的英语翻译与批评 |
彭建华 |
论文 |
《外语学刊》,2014年第5期 |
7200 |
颁厂厂颁滨收录 |
20 |
多恩诗歌科学特质的文化阐释 |
沈 杨 |
论文 |
《江西社会科学》, 2012年第3期 |
7000 |
颁厂厂颁滨收录 |
21 |
威廉·布莱克在西方的经典化过程 |
|
论文 |
《国外文学》, 2013年第3期 |
6500 |
颁厂厂颁滨收录 |
22 |
论《瓦尔登湖》在美国本土的经典化生成 |
|
论文 |
|
7000 |
|
23 |
|
张素玫 |
论文 |
|
8500 |
|
24 |
从《格列佛游记》的电影改编看经典的稳定性与开放性 |
许淑芳 |
论文 |
|
9000 |
|
25 |
格林童话的版本演变 |
张素玫 |
论文 |
《浙江传媒学院学报》2013年第6期
|
7000 |
|
26 |
|
|
论文 |
《浙江传媒学院学报》2013年第6期
|
8000 |
|
27 |
|
张德明 |
论文 |
《绍兴文理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 2013年第4期 |
7000 |
|
28 |
专为下层写作的狄更斯 |
陆建德 |
论文 |
《浙江工商大学学报》2012年第5期 |
6000 |
人大复印资料2013年第2期全文转载 |
29 |
《双城记》:美德与恐怖演绎的人性之善恶 |
蒋承勇 |
论文 |
《浙江工商大学学报》2012年第5期 |
6500 |
人大复印资料2013年第2期全文转载 |
30 |
狄更斯的绅士情结 |
张德明 |
论文 |
《浙江工商大学学报》2012年第5期 |
6500 |
人大复印资料2013年第2期全文转载 |
31 |
阴霾城市里的一缕阳光:漫谈狄更斯 |
武跃速 |
论文 |
《浙江工商大学学报》2012年第5期 |
6000 |
人大复印资料2013年第2期全文转载 |
32
|
从《远大前程》到《孤星血泪》:小说改编电影的范本 |
王欣 |
论文 |
《浙江工商大学学报》2012年第5期 |
6000 |
人大复印资料2013年第2期全文转载 |
33 |
“摆渡”:当代西方诗歌的精神渊源 |
殷企平 |
论文 |
《外国文学研究》2012年第4期 |
9000 |
础&补尘辫;贬颁滨收录;颁厂厂颁滨收录 |
34 |
经典化与经典性 |
殷企平 |
论文 |
《中文学术前沿》(第六辑);2013年
|
8000 |
|
35 |
价值语境下的认知与情感 ——谢默斯·希尼诗歌的经典性 |
殷企平 |
论文 |
已经被《外国文学研究》,2014年第5期 |
9000 |
础&补尘辫;贬颁滨收录;颁厂厂颁滨收录 |
36 |
也谈西方诗歌经典的“摆渡性” |
陈敏 |
论文 |
《外国文学研究》2013年第6期 |
8000 |
础&补尘辫;贬颁滨收录;颁厂厂颁滨收录2014年4月人大复印资料全文转载;并获杭州市外文学会奖 |
37 |
拉什迪《午夜的孩子》中被消费的印度 |
苏忱 |
论文 |
《当代外国文学》2014年(1) |
8200 |
颁厂厂颁滨收录 |
38 |
“非家”的风景—纳博科夫笔下的风景想象 |
何畅 |
论文 |
《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13年(6) |
8000 |
颁厂厂颁滨收录 |
39 |
《麦田里的守望者》在中国的传播与失落 |
管南异 |
论文 |
《外国文学研究》2013年(2) |
8500 |
础&补尘辫;贬颁滨收录;颁厂厂颁滨收录 |
40 |
库切“自传叁部曲”中的人称、时态与自我 |
庄华萍 |
论文 |
《外国文学》2013年第3期 |
7000 |
颁厂厂颁滨收录 |
41 |
国内外库切研究述评 |
庄华萍 |
论文 |
《宁波大学学报》2013年第3期 |
9000 |
|
42 |
安妮·塞克斯顿诗歌经典的生成与建构 |
张逸旻 |
论文 |
《浙江社会科学》 2013.10 |
7000 |
颁厂厂颁滨收录 |
43 |
在路上:《中央车站》的符号学及宗教阐释 |
张逸旻 |
论文 |
《当代电影》 2014.06 |
6000 |
颁厂厂颁滨收录 |
44 |
生的困局与情境的艺术——论《伊豆的舞女》的内涵和经典性 |
谢志宇 |
论文 |
《中文学术前沿》第七缉,2013 |
12000 |
|
45 |
《思绪之狐》:休斯的一个诗学起点 |
凌喆
|
论文 |
《中文学术前沿》,第5辑,2012年 |
8000 |
|
46 |
影视改编与文学经典传播途径的革新 |
杨世真 |
论文 |
《广州大学学报》,2014年第3期 |
7500 |
|
47 |
《日瓦格医生》之形式经典性 |
陈新宇 |
论文 |
《外国文学研究》,2014年第3期 |
12000 |
础&补尘辫;贬颁滨收录;颁厂厂颁滨收录;获2013年外国文学年会优秀论文奖 |
48 |
外国文学经典电影改编的传记化模式 |
吴斯佳 |
论文 |
《中文学术前沿》,第6辑,2013年 |
8000 |
2013年外国文学年会优秀论文奖 |
49 |
论弗瑞诺诗歌中的浪漫主义抒情特征 |
张丽萍 |
论文 |
《中文学术前沿》,第6辑,2013年 |
12000 |
|
50 |
“后现代”视野中的拉美魔幻现实主义 |
许志强 |
论文 |
《中文学术前沿》,第5辑,2012年 |
8000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