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研究情况进展
一、研究计划总体执行情况及各子课题进展情况
(一)研究计划总体执行情况
“客家文化研究”系2012年第叁批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招标项目,首席专家为周建新教授、博士,牵头单位为江西赣南师范学院。本项目共包括6个子课题,分别是:①客家文化的研究历程及其理论范式研究;②客家文化的构成与特质研究;③客家文化的传播与族群认同研究;④台湾与大陆客家文化比较研究;⑤海外客家与中华民族认同研究;⑥客家文化遗产与文化产业研究。
目前该项目总体执行情况良好,研究进展顺利,严格按照申请书中的预定计划和课题设计有条不紊地研究,及时举行了项目开题报告会,精心编撰和寄送《工作简报》。首席专家周建新教授对课题研究的具体开展、研究成果的发表、研究活动的召开、研究经费的分配、子课题之间的协调,课题组成员的沟通交流等作了统筹安排。为规范课题管理,首席专家与各个子课题负责人签订了《伊春园2023入口直达大象重大招标项目“客家文化研究”合作协议书》,明确了各自在该项目应享的权利和应尽的责任。项目牵头单位赣南师范学院对项目高度重视,大力支持,为课题组首席专家和主要成员提供充足的研究时间和必要条件。各个子课题负责人及其参与单位积极配合、通力协作、有效沟通,课题组全体成员严肃认真,迅速行动,全身心投入地项目研究工作中去。
截止至2014年6月,本项目共取得了一批有较高水平的理论研究和学科建设成果,孵化了一系列服务社会和地方文化建设方面的突出成果。其中,课题组共发表学术论文近100篇,其中颁厂厂颁滨来源期刊约20篇,外文学术期刊 3篇,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16 篇;撰写、出版学术着作、译着 13部;在伊春园2023入口直达大象专栏正式发表2篇;主办国际性和全国性学术研讨会 4次,参加海内外学术交流60余人次;拍摄“客家文化影视纪录片”一套共7集;完成的1项成果被推荐参评国家高等教育优秀教学成果奖;本项目牵头单位赣南师范学院客家研究中心获批为江西省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基地;协助江西省赣州市成功举办第六届海峡两岸客家高峰论坛;承担《江西省志?客家志》的编纂工作,这也是我国第一部客家文化方面的志书。
(二)各子课题进展情况
本项目下设的6个子课题总体进展顺利,情况良好,取得了一批阶段性成果。下面择其重点介绍6个子课题至今所取得的主要成果。
1.子课题一:客家文化的研究历程及其理论范式研究,负责人: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兼客家研究中心主任王东教授
①完成《中国历史上的移民与族群性:客家、棚民及其邻居们》(Migration and Ethnicity in Chinese History: Hakkas, Pengmin, and Their Neighbors),一书的翻译工作。目前台湾的南天书局已接受了该译本的出版,并获得了STANFORD出版社的授权。该书的繁体中译本,2014年底将正式出版。
②对于清代地方志中客家形象建构与客家书写的资料整理。目前已积累这方面的资料近二十万字,将来可分台湾与中国大陆两块,写成专题论文。而这些论文都将是子课题专着的重要组成部分。
③清代客家籍文人学士客家书写的资料梳理。2014年底前该项工作全部完成。
2.子课题二:客家文化的构成与特质,负责人:赣南师范学院钟俊昆教授
①拍摄“客家文化影视专题纪录片”,共7集,包括客家客家源流与分布、客家宗族与文化、客家教育与名人、客家民居建筑与风水、客家民俗风情、客家饮食文化和客家民间艺术。
②在《客家学刊》、《地方文化研究》等发表论文20余篇,主办了“首届中华易学与堪舆文化学术研讨会”,与省内外的地域文化研究机构建立了良好联系。
③在《赣南日报》、《河源日报》等客家地市主流报刊的理论版发表客家文化知识的专题研究论文,开办多期“赣南客家文化专题讲习班”,培训客家基层文化工作者1000余人。
3.子课题叁:客家文化的传播与族群认同,负责人:首席专家、赣南师范学院客家研究中心主任周建新教授、博士
①以历史上客家人的迁徙为主,探讨客家移民与客家文化的传播;以客家文化方面的报刊、电视、网站等大众媒介为对象对象,着重分析当下客家文化的传播与发展态势。在《广西民族大学学报》、《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等颁厂厂颁滨来源期刊上发表论文近20篇。
②以世界客属恳亲大会为研究对象,对客家人的族群认同、族群意识进行实证分析。目前已经搜集到相关文献资料和口述访谈材料20余万字,前往印度尼西亚、福建叁明、河南开封等地参加世界客属恳亲大会,相关的着作正在撰写当中。
③开设并主讲《客家文化专题》课程,并成为国家教育部精品视频公开课推荐课程;承担《江西省志?客家志》的编纂工作;一项成果被推荐参评国家高等教育成果奖;做好项目秘书处相关工作,举行开题报告会、合办《赣南师范学院学报》“客家研究专栏”,向伊春园2023入口直达大象专栏投稿,编辑并寄送《工作简报》等。
4.子课题四:台湾与大陆客家文化的比较研究,负责人:福建省委党校副校长、闽台文化研究中心主任刘大可教授、博士
①先后多次赴福建永定、南靖、诏安等与台湾关系较为密切的客家县进行较长
时间的田野调查研究,收集到大量的文献与口头资料。
②撰写了《传承与变迁:台湾客家与大陆客家民间信仰比较研究》、《大陆客家与台湾客家口传文化比较研究》、《闽台客家始祖崇拜及其当代表述研究》等10余篇论文,分别将在《东南学术》、《福建论坛》、《福州大学学报》等刊物上发表。
③协办第六届海峡两岸客家高峰论坛,规模大、档次高,包括国民党荣誉主席吴伯雄先生等在内的1000余名海峡两岸嘉宾出席,产生很大的社会影响。
5.子课题五:海外客家与中华民族认同研究,负责人:中国社会科学院海外华人研究中心主任曾少聪教授、博士
①完善子课题研究团队,增补相关研究人员。子课题组先后与泰国、台湾、香港的客家研究学者和客属社团取得联系,委托海外客家研究的学术资料搜集工作。目前,本项工作已经基本完成,有关东南亚、台湾和香港的海外客家研究资料正在紧锣密鼓的搜集之中。增补了一些海外学者作为本子课题海外成员,如台湾中央研究院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中心“客家文化研究计划”推动委员会委员赵树冈教授、泰国皇太后大学外文学院中文系Nisreen Pattararuangwilai博士、香港科技大学张龙腾博士等。
②细化子课题研究计划,制定具体的研究计划和任务分工,制定了田野调查的调查提纲。在课题申报书中,有关本重大课题的宏观把握与论述已经比较完备。通过讨论,我们对具体研究计划,特别是最终文本的写作提纲进行了初步讨论,并依据讨论中的提纲寻找差距,进一步调整、完善资料搜集和田野调查的方向。
6.子课题六:客家文化遗产与文化产业研究,负责人:赣南师范学院客家研究
院院长罗勇教授
①成功举办主题为“客家文化传播与产业创新”的第四届客家文化高级论坛,来自加拿大、日本、台湾和大陆的百余人参加了论坛,共收到与会论文80余篇并编辑成册,内容涉及“客家文化传播与创新”、“客家文化产业的理论与实践”、“客家博物馆的建设与运营”、“客家饮食文化”、“客家文化与新媒体”等。
②积极开展客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以及实践工作,完成赣州市政府委托项目“客家文化(赣南)生态保护区规划纲要”,并成功获批为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赣南围屋成功入选为“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
二、调查研究及学术交流情况
(一)调查研究情况
课题组围绕6个子课题的研究内容,分别进行了大量深入的调查研究,收集并整理了一大批文献材料。调查地点主要集中在两大部分,一是围绕海峡两岸客家和海外客家这两大子课题,分别前往台湾的台北、苗栗、新竹,香港的新界等台港澳地区,以及印度尼西亚、新加坡、泰国、韩国等国家和地区;二是在赣、闽、粤叁省毗邻区客家大本营,具体地点包括:江西赣南的南康、信丰、大余、于都、宁都、安远、石城、龙南、全南、定南、崇义、上犹、瑞金、寻乌等18县市区、福建闽西的永定、南靖、诏安、宁化、龙岩、永安等地,广东梅州的梅县、兴宁、五华、平远、大埔、丰顺,韶关的南雄等地。例如课题组成员袁理博士通过联系台湾中央研究院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中心“客家文化研究计划”推动委员会委员赵树冈教授,已经前往台湾进行本子课题的实地调查,因此,自立项以来,课题组已进行了时间较长、涉及地域广、具有一定深度的调查研究。
调查材料方面,先后收集到了赣闽粤叁省各县的地方志、族谱材料100余部(册),碑刻资料300余通以及地方名人文集、宗教科仪书、契约文书一批,为项目的研究奠定了扎实的基础。尤其值得一提的是,课题组围通过亲身参与世界客属恳亲大会等客家联谊活动、客家运动,通过采访其组织者、参与者收集到了一批珍贵的口述史访谈材料,以及客属社团组织、客家宗亲会和各类客家文化活动的乡情报告、会刊专刊、会谈纪要、纪念册等专门性的文献资料,这些都是深化客家文化研究的重要文献资料,具有独特的价值。
对已经收集到客家文化的文献资料,除了运用于本课题研究以外,还注重通过其他各种途径和方式,提高这些文献资料的使用率和利用率。对于珍贵的、原始的文献材料,可通过甄别和筛选,整理成专题性文献资料汇编,编辑成册,内部使用;对于没有正式出版的或者平时不易见到的港台、海外地区客家研究着作,可择其经典的、重要的论着进行翻译出版;对于课题研究中收集到的各类客家文化实物,可送至博物馆、文化馆、研究中心等单位作为收藏的展品。上述几个系列的文献资料形成后,在海内外主要客家研究机构和主要客属社团中实现资源共享,既满足海内外学者从事客家文化研究的教学与科研之用,也可满足广大客属人士对于了解客家文化的需求。
(二)学术交流情况
本项目先后主办或协办了第三届客家文化高级论坛(2012年10月19-20日)、第六届海峡两岸客家高峰论坛(2013年8月12-14日)、首届中华易学与堪舆文化学术研讨会(2013年11月1-3日)、第四届客家文化高级论坛(2013年11月19-22日)等4次国际性和全国性学术研讨会,召开课题组小型学术研讨会3次。其中第六届海峡两岸客家高峰论坛于2013年 8月13-14日在江西赣州举行,全国政协副主席、台盟中央主席林文漪,全国人大常委会原副委员长许嘉璐,江西省委书记强卫共同启动开幕式。国民党荣誉主席吴伯雄,国务院台办主任张志军,省长鹿心社等致辞,来自海峡两岸的专家学者、客属宗亲1000余人参加了会议。本项目首席专家受赣州市政府委托,负责大会议程制定、论文评审、论文集编辑等事宜。该论坛为赣台两岸客家交流,传承客家精神,弘扬中华文化发挥了重要作用。
课题组还先后邀请中国社会学会会长郑杭生教授、北京师范大学万建中教授、上海师范大学张佩国教授、台北中央研究院赵树冈教授、日本河合洋尚等国内外专家学者前来讲学,为课题研究把脉会诊,合作交流。除了“请进来”,课题组还积极“走出去”。周建新教授应邀到韩国大田大学、罗勇教授到印度尼西亚参加第26届世界客属恳亲大会国际学术研讨会,此外,课题组成员还到广东潮州、深圳、梅州,福建宁化、湖南吉首等地参加人类学高级论坛、中国社会学会学术年会、中国人类学民族学客家专业委员会学术会议、首届粤闽赣区域文化研讨会、客家文化夏令营等各类学术活动60余人次。
叁、成果宣传推介情况
1.2013年8月13日在海峡两岸客家文化高峰论坛上,项目首席专家代表课题组向大会隆重推介了课题组组织、策划的《客家研究新视野丛书》,该丛书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首次推出第一辑共8部专著,涉及客家文化的历史、艺术、非物质文化遗产等方面,引起了学术界的重视。此外,在《客家学刊》第叁辑中以“畅谈客家文化 共谋客家语言发展”为主题,推出了全国人大常委会原副委员长、著名文化学者许嘉璐先生,台湾中央大学客家学院院长罗肇锦教授、台湾联合大学客家文化学院院长刘凤锦教授、台湾元智大学人文学院院长刘阿荣教授以及课题组周建新教授、罗勇教授、王东教授等12位海内外专家学者的大会演讲。
2.课题组及时、认真地做好《工作简报》的编写和报送工作。目前已完成《工作简报》两期的编辑工作(第一期编辑于2013年1月12日,第二期编辑于2013年9月26日),每期大约3、4千字,并按照相关要求,寄送至全国社科规划办、江西省社科规划办等管理部门,同时还发送至每个子课题负责人及其所在单位。目前正在编辑《工作简报》第叁期。
3.课题组积极撰写国家社科专栏稿件,目前已正式投稿5篇,其中“着力开掘客家文化的现代意义”等2篇稿件被“伊春园2023入口直达大象专栏”《中国社会科学报》录用发表,较好地展示并宣传了本项目的最新研究成果。
四、研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改进措施,研究心得、意见建议
(一) 存在问题
本项目是目前对于客家文化领域所设立的最高级别的科研课题,可谓是责任
重大,使命光荣。客家文化是汉民族一个系统分明的地域文化,具有我国地域文化普遍特征的文化形态;同时客家文化又是一个极具特色的族群文化,以对文化的坚守和传承及其突出的族群凝聚力和向心性而着称。因此使得客家文化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区域文化。客家人不仅聚居于赣闽粤边区的客家大本营,还播迁于国内诸多省市区和台湾、香港、澳门,以及世界五大洲80多个国家和地区。客家文化的丰富性、客家源流的复杂性以及客家人口与分布的广泛性等因素,导致了本项目研究的艰困性,富有很大的挑战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研究地域的宽泛。既有大陆客家地区,又有台港澳客家地区,还有国外客家地区,使得对课题的调查研究,特别是实地考察带来很大考验。
2.资料收集和整理的困难。由于研究对象广布于世界各地以及大陆各省,尤其是海外客家人的历史、发展和认同等资料,不仅数量相对多且杂,而且关键是收集不易,资料收集和分析的工作量极大,这无疑给课题组成员带来了很大困难,增加了相当大的工作量。
3.研究人员的协调与整合,特别是本项目中海峡两岸客家和海外客家研究这两个子课题,其课题组成员有多人是来自台湾、东南亚乃至美国等地,导致研究人员之间联系与沟通不如国内人员便利与通畅。
(二)改进措施
针对上述存在的问题与困难,课题组主要采取了以下措施:
1.针对研究地域宽泛这一问题,一方面将研究范围尽量集中,比如海外客家研究,集中研究东南亚国家和地区的客家文化,并将其与南中国海问题联系起来考察;另一方面通过采用比较研究的方法,加强两地客家文化的比较。
2.实施课题资料员制度,充分利用子课题负责人所在单位的研究力量,重点是在读博士和硕士研究生,请他们协助当地客家研究资料的收集。
3.决定通过建立蚕蚕群、微信、贰-尘颈补濒等多种联系手段、举办学术研讨会、田野工作坊等方式加强学术交流等形式促进课题组人员之间特别是与台港澳地区和国外专家学者之间的联系与交流。
(叁)研究心得
通过这近两年的课题实施,结合项目至今所取得的研究成果,课题组认为应
该做到以下几点:
1.思想高度重视,行动积极主动。伊春园2023入口直达大象重大招标项目是目前我国人文社会科学领域最权威、资助力度最大的一类科研课题,具有很强的指向性和显示度。因此,成功获得该项目的立项,固然可喜可贺,但不能总是躺在功劳薄上沾沾自喜,而是应该把它当成一种使命,一份责任。因此,2012年6月,当“客家文化研究”第一次正式以独立的选题纳入到伊春园2023入口直达大象重大招标项目,我们觉得这既是一次千载难逢的好机会,又是一次巨大的考验!既是责任,更是使命!成功获批后,我们更是把本项目当成一个客家文化的头号工程,思想上高度重视,行动上积极主动。
2.细化研究计划,明确任务分工。在课题申报书中,有关本项目的宏观把握与论述已经比较完备,但就每个子课题而言的具体阐述还并没有完全展开。通过讨论,我们对具体研究计划,特别是最终文本的写作提纲进行了讨论,并依据讨论中的提纲寻找差距,进一步调整、完善资料搜集和田野调查的方向。
3.集体攻关,协同创新。由于本项目任务重、要求高,它既不可能一蹴而就,也不是首席专家一两个人能够胜任,因此,在本项目的实施过程中,采取首席专家、子课题课负责人和课题小组叁级责任制,具体落实、层层把关,在重大疑难问题,发挥课题组乃至参与单位的整体优势,实行集体攻关、协同创新。
4.文献与田野并重,积极开展实地调查。文献材料是本项目的主要资料来源,但田野调查是本项目最为重要的研究方法之一,也是资料收集的重要途径和和手段。有鉴于此,课题组不仅注重国内和国外客家以及相关研究资料的搜集,还致力于对这两个区域客家的实地调查。计划在中央研究院等台湾科研院所搜集有关海外客家研究的相关资料,并计划前往高雄美浓客家聚居区进行实地考察。
(四)意见建议
1.加强教育培训。伊春园2023入口直达大象重大招标项目任务重,要求高,因此希望全国社科规划办能够定期举办培训活动,组织首席专家以及子课题负责人学习培训项目的管理规定以及注意事项。
2.促进沟通交流。希望全国社科规划办能采取相应措施,加强各个重大项目之间的沟通与交流,互通有无,共同提高。
五、其他需要说明的问题。
无
综合近两年的研究工作,我们认为,忠实地履行了当初课题论证报告中的基本设计,并严格执行了全课题的研究进度,同时也取得了重要的阶段性研究成果。尽管遇到了不少困难,也存在一些不足,但我们有信心、有决心,将按原先的课题设计,保质保量、按时如期圆满完成全部任务。
注:2010年立项的重大项目主要填写2012年6月以来的研究进展情况。
二、研究成果情况
一、代表性成果介绍(基本内容、主要观点、学术价值、社会影响等)
1.翻译和出版《中国历史上的移民与族群性:客家、棚民及其邻居们》(Migration and Ethnicity in Chinese History: Hakkas, Pengmin, and Their Neighbors)。此书是客家研究的经典着作,也是运用西方族群理论研究客家的最重要着作之一。作者是澳籍华人梁肇庭(Sow-Theng Leong),他运用西方人类学中的族群理论与施坚雅的区域系统理论来解释历史上的客家移民的时间与空间图式,结合中国内地移民的历史,对客家的起源、形成和发展史重新诠释。十多年来,该书的理论模式及其研究方法,对中国大陆及台湾的客家研究界,产生了重大的影响。苦于该书一直没有中译本,许多学者对该书的整个理论及其解释模式,并不十分清晰,作为近二十年来国际客家学界最重要的成果之一,中国大陆学者有责任对该书的理论及其解释模式有一个全面的理解,并在此基础上就该书的理论模式作出我们的回应。有鉴于此,本课题立项后,将该书翻译放在重中之重的位置。子课题负责人王东和有关学者合作,已完成该书的翻译工作。目前,台湾南天书局已获得STANFORD UNIVERSITY出版社的授权,行将出版该书的繁体中译本。本书作为客家研究领域里程碑式意义的着作,正式出版后,不但弥补了长期缺少中译本的遗憾,而且必将泽被后学,开拓客家研究视野。
2.策划、出版《客家研究新视野》丛书。该丛书计划分若干辑连续出版,第一辑包括8部着作,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预计于2014年底正式出版问世。内容包括客家研究理论建构、客家社会经济研究、客家民间信仰研究、客家非物质文化研究等多方面内容。这批着作是当前客家研究领域中青年学人高质量、高水平的代表性着作,作者全部是本项目的主要成员,能够呈现客家研究视野的新颖性、理论的前沿性与文献资料的完整性、系统性。本丛书的出版对于提升客家研究的理论水平,扩大客家学在国内外学术界的影响必将起到积极作用。
《客家研究新视野丛书》第一辑包括:①周建新、张海华:《赣闽粤毗邻区客家服饰的艺术人类学研究》,②邹春生:《文化传播与族群整合:宋明时期赣闽粤边区的儒学实践与客家族群的形成》,③温春香:《文化表述与族群认同:新文化史视野下的赣闽粤毗邻区族群研究》,④黄志繁:《明清赣闽粤边界毗邻区生态、族群与“客家文化”:晚清客家族群认同建构的历史背景》,⑤王维娜:《从山野到大庭广众:长汀客家山歌的传承与地方知识》,⑥靳阳春:《宋元汀州社会经济变迁与客家族群的形成》,⑦黄韧:《神境中的过客:从象征的变化解读粤东曹主信仰中商业和权力的互动》,⑧肖文礼:《赣南客家仪式音乐研究》。
3.编辑出版《客家学刊》、《赣南师范学院学报?客家研究专栏》等学术刊物。
《客家学刊》是赣南师范学院客家研究中心的学术刊物,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目前已正式出版叁辑。自出版以来,精心组稿,严格审阅,得到学界好评,不断收到知名学者撰写文章,为进一步推动客家学术的发展,构筑两岸乃至世界客家研究国际性学术成果发表平台而努力。《赣南师范学院学报?客家研究专栏》是“全国高校优秀社科期刊特色栏目”。自2012年本项目立项至今,共推出8期“客家研究”专栏,51篇文章,分为客家语言、客家民间文献、客家非遗、客家文化传播等多个专题,涵盖客家研究各个方面,吸引众多海内外学者投稿,期间不乏庄孔韶等全国知名学者。目前成为客家研究成果发表的重要平台。
4.编撰《江西省志?客家志》。2012年下半年,以课题组为主体的《江西省志?客家志》编撰委员会成立,正式开始《客家志》的编撰工作。《客家志》是全国第一部客家领域的专业志书,是志书编纂工作的创新,涉及江西省各客家县市及全国其它有客家分布的地区,地域范围广,工作量大、难度高,最后要形成80多万字以上的正稿和100多万字的资料汇编。该项工作与本课题相辅相成,为文献资料的采集、整理工作提供了巨大支持。同时也是本课题服务社会,为地方社会文化发展提供必要智力支持。
5.举办海峡两岸客家高峰论坛、客家文化高级论坛等学术会议。2013年 8月,第六届海峡两岸客家高峰论坛在赣州市开幕,以课题组成员为主要成员组成的“第六届海峡两岸客家高峰论坛学术委员会”,负责大会议程制定、论文评审、论文集编辑等事宜。会议极大地提高了“客家摇篮”的知誉度,为赣台两岸客家交流提供了重要平台,为传承客家精神,弘扬中华文化,增进同胞感情发挥了重要作用。 11月,第四届客家文化高级论坛在广东河源举行,课题组入选论文十余篇。项目首席专家周建新教授、子课题负责人罗勇教授受邀分别作大会主题演讲。客家文化高级论坛是由赣南师范学院客家研究院等两岸客家研究机构联合发起的客家研究最高规格学术交流平台,论坛秘书处设赣南师范学院客家研究院;其宗旨以促进客家学术研究为根本,以紧跟国际学术潮流,以时代性、世界性、科学性和持续性为基本要求。此外,2013年11月,课题组还主办“首届赣州易学与堪舆文化研讨会”,2014年11月,还将主办第五届客家文化高级论坛。
6.加强客家文化的传播,促进客家研究人才的培养。本项目立项以来,课题组坚持研究与教学并重,理论联系实际,开设和主讲的《客家文化专题》,被推荐为国家教育部精品视频公开课;“客家文化育人”获得江西省教学成果奖一等奖,并被推荐参评国家教学成果奖;与有关部门合作,拍摄“客家文化影视纪录片”,共七集,成为客家文化教学的特色教材;与赣州市客家联谊会、文化局等部门合作,共同举办多期“赣南客家文化专题讲习班”,培训客家基层文化工作者1000余人,有力地促进了客家文化知识的传播,客家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二、阶段性成果清单
序号 |
成果名称 |
作者 |
成果形式 |
刊物名或出版社、刊发或出版时间 |
字数 |
转载、引用、获奖等情况 |
1 |
着力开掘客家文化的现代意义 |
周建新 |
论文 |
《中国社会科学报》 2013年9月11日 |
1000字 |
伊春园2023入口直达大象专刊 |
2 |
近代客家乡村地方精英的结构与素质探析 |
周建新 |
论文 |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2012年第4期 |
10000字 |
颁厂厂颁滨来源期刊 |
3 |
大众媒介与客家族群意象的建构 |
肖玉琴 周建新 |
论文 |
《广西民族大学学报》2013年第6期 |
12000字 |
颁厂厂颁滨来源期刊 |
4 |
20世纪初期赣闽粤边区的客家社会与文化 |
周建新 曾过生 |
论文 |
《江西师范大学学报》2013年第1期 |
11000字 |
颁厂厂颁滨扩展版来源期刊 |
5 |
族群认同与当代客家运动的兴起和发展——基于人类学过程论视角的分析 |
周建新 |
论文 |
《世界客属第26届恳亲大会国际客家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香港日月星出版社2013年9月 |
12600字 |
|
6 |
何谓客家?客家学何为? |
周建新 |
论文 |
《人文兴赣:传承·创新·发展》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3年7月 |
12000字 |
|
7 |
互联网与当代客家文化的传播和发展——海峡两岸的经验与启示 |
周建新 |
论文 |
《客家纵横》 2014年第2期 |
7000余字 |
|
8 |
客家妇女的精神品质 |
周建新 |
论文 |
《赣南日报》(理论版)2013年8月23日 |
3000余字 |
|
9 |
网络化:客家文化发展的新趋势 |
周建新 |
论文 摘要 |
《赣南日报》(理论版)2013年8月15日 |
600字 |
|
10 |
从“候鸟式迁移”到“日久他乡是故乡” |
周建新 |
论文 摘要 |
《梅州日报》(理论版)2013年10月16日 |
400字 |
|
11 |
客家认同与客家文化传承 |
罗勇 |
论文 摘要 |
《赣南日报》(理论版)2013年8月14日 |
900字 |
|
12 |
客家“拜图”仪式展演 |
罗勇 张自永 |
论文 |
《中华文化论丛》2013年第10期 |
8400字 |
颁厂厂颁滨来源期刊 |
13 |
论海外客家人的寻根与认同 |
罗勇 |
论文 |
《世界客属第26届恳亲大会国际客家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香港日月星出版社2013年 |
9000字 |
|
14 |
客家与客家精神散论 |
罗勇 |
论文 |
《赣南日报》(理论版)2013年8月7日 |
|
|
15 |
客家传统妇女服饰 |
邹春生 |
论文 |
《赣南日报》(理论版)2013年8月11日 |
|
|
16 |
客家民间文艺:乡音乡俗系乡情 |
汤光华 |
论文 |
《赣南日报》(理论版)2013年8月14日 |
|
|
17 |
客家迁徙经验与文化认同 |
王东 |
论文
|
《赣南日报》(理论版)2013年8月15日 |
600字 |
|
18 |
协办《赣南师范学院学报》“客家研究专栏” |
课题组 |
论文 |
《赣南师范学院学报》 2012年第3期-5期 2013年第1期-5期 2014年第1期-5期 |
|
|
19 |
清代广东地方志中的客家书写与客家形象变迁 |
王东 |
论文 |
《史林》 |
20000字 |
|
20 |
闽西客家钟氏的历史渊源与社会发展——以武北钟氏为中心的田野调查研究 |
刘大可 |
论文 |
《第六届海峡两岸客家高峰论坛论文集》 |
15000字 |
|
21 |
边缘资料、边缘问题、前沿观点与推动学术进步——评汪毅夫着《闽台妇女史研究》 |
刘大可 |
论文 |
《学术评论》 2013年第4期 |
5000字 |
颁厂厂颁滨来源期刊 |
22 |
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新思想、新论断、新表述 |
刘大可 |
论文 |
《福建省委党校学报》2013、3 |
7000字 |
颁厂厂颁滨来源期刊 |
23 |
生活的建构——“客家祖地”建构之我见 |
郭一丹 |
论文 |
《赣南师范学院学报》 2013年第4期 |
6000字 |
|
24 |
客家山歌文化生态保护对策初探 |
廖小凤 |
论文 |
《赣南师范学院学报》 2013年第5期 |
7500字 |
|
25 |
民国时期少数族群的自我书写与国族构建——以罗香林和石启贵为中心 |
袁理 |
论文 |
中国西南研究视野中的湘西——纪念凌纯声﹑芮逸夫等湘西苗族调查研究先驱研讨会论文集 |
6000字 |
|
26 |
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相关问题的思考——以赣南客家地区唢呐艺术为例 |
肖艳平 |
论文 |
《广播歌选》 2013年第5期 |
6500字 |
|
27 |
赣南客家唢呐班的生存现状考察 |
肖艳平 |
论文 |
《广播歌选》 2013年第12期 |
5500字 |
|
28 |
生活的建构——客家祖地建构之我见 |
郭一丹 |
论文 |
《赣南师范学院学报》2013年第4期 |
7000字 |
|
29 |
客家山歌和畲族民歌的比较研究 |
边秀梅 |
论文 |
《赣南师范学院学报》2013年第5期 |
7000字 |
|
30 |
杨村龙舟赛的展演、价值与特征 |
赖观扬 |
论文 |
《赣南师范学院学报》2014年第2期 |
5000字 |
|
31 |
“城镇化”宏大叙事的微观思考 |
郭一丹 |
论文 |
《赣南师范学院学报》2014年第2期 |
6000字 |
|
32 |
从“流民”到“客家”:客家族群意识的兴起与变化 |
温春香
|
论文
|
《族群迁徙与文化认同论文集》,黑龙江人民出版社 2012.9 |
5000字 |
|
33 |
从民族识别到社会历史大调查:施联朱先生访谈录 |
魏志龙
|
论文
|
《2012畲族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2012.11 |
6300字 |
|
32 |
男声在哭嫁仪式中的“失语”到“开声” |
周建新 |
论文 |
《地方文化研究》 2013年第4期 |
9000字 |
|
32 |
当下客家研究的学术价值与现代意义
|
周建新
|
论文
|
《世界客属第25届恳亲大会国际客家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福建教育出版社,2012年 |
8500字 |
|
36 |
人类学释放我对客家的真爱——访客家学者周建新教授 |
周建新
|
论文
|
《民族论坛》 2012年第10期
|
10000字 |
|
37 |
文化成为生意:客家文化行销的经济社会学考察 |
周建新
|
论文
|
《广西民族大学学报》 2014.5
|
16000字 |
颁厂厂颁滨来源期刊 |
38 |
客家服饰的艺术传唱与真实再现——以客家山歌为分析文本 |
周建新 |
论文 |
《艺术评论》 2012年第10期 |
7500字 |
颁厂厂颁滨扩展版来源期刊 |
39 |
赣南地区における客家文化の构筑过程,客家の创生と再创生——歴史と空间からの総合的再検讨 |
周建新 |
论文 |
风响社,日本, 2012年2月 |
15000字 |
外文期刊论文 |
40 |
集体行动语境中的民、俗、学者与民俗研究——以客家围龙屋保护事件为中心讨论 |
周建新 |
论文 |
《民俗研究》 2012年第3期 |
12000字 |
颁厂厂颁滨来源期刊 |
41 |
赣州客家聚居区的闽南人由来探究 |
周建新 |
论文 |
《广西民族大学学报》2012年第3期 |
11000字 |
颁厂厂颁滨来源期刊 |
42 |
Local Elites and Modernization in China in Late Qing Dynasty——Taking Wen Tingshi as the example |
周建新 |
论文 |
Tohoku Anthropological Exchange (《东北人类学论坛》,日本东北大学主办) 惭补谤,2014,第13号 |
15000字 |
外文期刊论文 |
43 |
客家民间风水信仰与水资源的利用和保护 |
罗勇 |
论文 |
《第十二届人类学高级论坛论文集》 2013、10 |
8000字 |
|
44 |
论中央苏区的客家文化背景 |
罗勇 |
论文 |
《河洛文化与客家文化论文集》,河南人民出版社 2012.9 |
6000字 |
|
45 |
杨筠松:客家风水信仰的始祖 |
罗勇 |
论文 |
《中国社会科学报》 2012.10.29 |
2000字 |
|
46 |
客家研究的学术立场与现实关怀 |
罗勇 |
论文 |
福建教育出版社2012.11 |
4500字 |
|
47 |
张公.赖公信仰研究——以赣南为考察重点 |
罗勇 |
论文 |
《族群迁徙与文化认同论文集》,黑龙江人民出版社 2012.9 |
6000字 |
|
48 |
客家酿酒与酒文化 |
罗勇 |
论文 |
《第四届客家文化高级论坛论文集》 2013、11 |
7000字 |
|
49 |
黎士弘《闽酒曲》与闽西客家酒俗 |
罗勇 |
论文 |
《农业考古》 2013、6 |
6000字 |
核心期刊 |
50 |
浅议儒家文化向客家地区传播的方式和影响 |
邹春生 |
论文 |
《族群迁徙与文化认同——第十届人类学高级论坛论文集》,黑龙江人民出版社 2012.9 |
8000字 |
|
51 |
以神道设教:略论士人在佛教神迹故事传播中的儒家立场 |
邹春生 |
论文 |
Journal of Eastern-Asia Buddbism and Culture 2012.9 |
6000字 |
外文期刊论文 |
52 |
略论中原文化的传播与客家文化结构的形成 |
邹春生 |
论文 |
《河洛文化与客家文化——第11届中国河洛文化国际研讨会论文集》,河南人民出版社 2012.10 |
6000字 |
|
53 |
构建海峡两岸客家文化交流平台刍议 |
邹春生 |
论文 |
《首届石壁客家论坛论文集》福建教育出版社2013、10 |
6000字 |
|
54 |
独善其身与兼善天下:对于杨时与温革的办学活动之比较 |
邹春生 |
论文 |
《杨时教育思想研究——杨时教育思想与书院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厦门大学出版社2013、2 |
7000字 |
|
55 |
神灵显迹与民间叙事:士人立场在民间信仰中的隐形表达 |
邹春生 |
论文 |
《定光古佛文化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3、10 |
7000字 |
|
56 |
略论行政区划变迁对客家文化发展的作用 |
邹春生 |
论文 |
《赣南师范学院学报》2013、10 |
6000字 |
|
57 |
客家研究资料的择取与解读 |
邹春生 |
论文 |
《赣南师范学院学报》2013、10 |
2000字 |
|
58 |
客家传统戏曲的现代传承 |
邹春生 |
论文 |
《赣南师范学院学报》2014年第2期 |
7000字 |
|
59 |
村落环境对地方戏曲的影响:以赣南采茶戏为例 |
邹春生 |
论文 |
《赣南师范学院学报》2014年第2期 |
7000字 |
|
60 |
客家地区二次葬习俗探析 |
王天鹏 |
论文 |
《中国地方志》 2012.6 |
8000字 |
颁厂厂颁滨来源期刊 |
61 |
客家生育实践的地方性知识阐释 |
王天鹏 |
论文 |
《赣南师范学院学报》2013、1 |
7000字 |
|
62 |
事实还是真实:客家研究方法论探讨 |
温春香 |
论文 |
《赣南师范学院学报》 2013、8 |
1600字 |
|
63 |
学术与经世:客家研究反思 |
温春香 |
论文 |
《第六届海峡两岸客家高峰论坛论文集》 2013、8 |
6000字 |
|
64 |
略论杨救贫与赣南风水文化 |
温春香 |
论文 |
《赣州市首届中华易学与堪舆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2013、10 |
6000字 |
|
65 |
客家研究:非物质文化视野 |
魏志龙 |
论文 |
《赣南师范学院学报》2013、8 |
4000字 |
|
66 |
从民族识别到社会历史大调查:施联朱先生访谈录 |
魏志龙
|
论文 |
《2012畲族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2012.11 |
12000字 |
|
67 |
客家民间文学需多学科整合 |
钟俊昆 |
论文 |
《赣南师范学院学报》 2013.4 |
2000字 |
|
68 |
客家文化产业发展:渝州夏绣坊的经验 |
钟俊昆 |
论文 |
《第四届客家文化高级论坛论文集》 2013.11 |
5000字 |
|
69 |
明清时期客家民间知识分子的价值取向与河洛文化的相关性 |
钟俊昆 |
论文 |
河南人民出版社 2012.9 |
6000字 |
|
70 |
国家、家族与地域社会:从《本庙缘田碑记》看明代九峰地方社会转型 |
朱忠飞 |
论文 |
《第四届民间历史文献论坛》 2012、12 |
8000字 |
|
71 |
文化传统与族群叙事:明清闽粤赣妇女形象研究2 |
朱忠飞 |
论文 |
丽水畲族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 2012、11 |
6000字 |
|
72 |
明清时期叁僚风水师在福建的实践 |
朱忠飞 |
论文 |
《赣州市首届中华易学与堪舆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2013、11 |
6500字 |
|
73 |
闽南客家族谱的祖源叙事与族群认同研究 |
朱忠飞 |
论文 |
《第四届客家文化高级论坛论文集》 2013、11 |
9000字 |
|
74 |
赣南客家的建筑民俗与民间信仰 |
钟福民 |
论文 |
《地方文化研究》 2013、5 |
7500字 |
|
75 |
赣南客家有关时间的民俗 |
钟福民 |
论文 |
《赣南师范学院学报》 2013、1 |
7000字 |
|
76 |
客家酒文化与客家人的养生之道 |
钟福民 |
论文 |
《第四届客家文化高级论坛论文集》 2013、11 |
6000字 |
|
77 |
地方县志的族谱化:以明清瑞金县志为考察中心 |
李晓方 |
论文 |
《史林》 2013、10 |
11000字 |
颁厂厂颁滨来源期刊 |
78 |
客家地区方志研究:以瑞金县志编纂为例 |
李晓方 |
论文 |
《第六届海峡两岸客家高峰论坛论文集》 2013、8 |
10000字 |
|
79 |
赣南客家地区的风水信仰与方志书写 |
李晓方 |
论文 |
《第四届海客家文化高级论坛论文集》 2013、11 |
6000字 |
|
80 |
闽西在客家民系形成中的地位再探 |
周琍 |
论文 |
《石壁论坛》 福建教育出版社2013、10 |
7000字 |
|
81 |
国外学者对于风水文化的研究 |
周琍 |
论文 |
《首届赣州易学与堪舆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13、11 |
6300字 |
|
82 |
盐粮贸易与清代赣闽粤边区社会经济格局 |
周琍 |
论文 |
《盐业史研究》 2013、3 |
8000字 |
颁厂厂颁滨扩展版来源期刊 |
83 |
客家黄酒的民俗文化内涵 |
周琍 |
论文 |
《第四届客家文化高级论坛论文集》2013、11 |
5000字 |
|
84 |
人类学视阈下的客家文化传播 |
周建新 |
论文 |
《赣南师范学院学报》 2014年第5期 |
2000字 |
|
85 |
新媒体语境下的客家文化传播 |
周建新 王有 |
论文 |
《赣南师范学院学报》 2014年第5期 |
8900字 |
|
86 |
大众媒介与客家非物质遗产保护 |
樊坤 方观音 |
论文 |
《赣南师范学院学报》 2014年第5期 |
9000字 |
|
87 |
从曹主信仰神话系统看客家文化在南岭民族走廊的传播过程 |
黄仞 汤旭 |
论文 |
《赣南师范学院学报》 2014年第5期 |
12000字 |
|
88 |
陶瓷书法与客家文化融合的艺术传播 |
罗志强 熊青珍 |
论文 |
《赣南师范学院学报》 2014年第5期 |
6000字 |
|
89 |
近十年客家商人研究综述 |
周琍 龚丹丹 |
论文 |
《赣南师范学院学报》 2014年第1期 |
7900字 |
|
90 |
清代广东私盐销售的人员组成及方式 |
周琍
|
论文 |
《历史教学问题》 2014年第2期 |
8300字 |
颁厂厂颁滨扩展版来源期刊 |
91 |
非物质文化遗产视角下的民间工艺传说研究 |
钟福民 |
论文 |
《民族艺术研究》 2012年第3期 |
6800字 |
颁厂厂颁滨扩展版来源期刊 |
92 |
叁界沟通中的音声表演——以江西宁都客家出殡仪式为例 |
汤光华 郭莉 |
论文 |
《中国音乐学》 2012年第4期 |
8200字 |
颁厂厂颁滨来源期刊 |
93 |
1980-2010赣南客家音乐研究之定量分析 |
汤光华 郭莉 |
论文 |
《艺海》 2012年第6期 |
5600字 |
|
94 |
《客家民间信仰和地域社会研究》 |
周建新 |
着作 |
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14年 |
70万字 |
|
95 |
《客家民居建筑与聚落文化研究》 |
罗勇 |
着作 |
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14年 |
40万字 |
|
96 |
《客家学刊》第叁辑 |
周建新 |
主编 |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14年 |
25万字 |
|
97 |
《族群迁徙与文化认同》 |
罗勇 |
主编 |
黑龙江人民出版社 2012年 |
47万字 |
|
98 |
《中国历史上的移民与族群性:客家、棚民及其邻居们》 |
孙业山 王东译 |
译着 |
台湾南天书局 2014年 |
20万字 |
出版中
|
99 |
赣闽粤毗邻区客家服饰的艺术人类学研究 |
周建新张海华 |
着作 |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14年 |
23万字 |
出版中
|
100 |
文化传播与族群整合:宋明时期赣闽粤边区的儒学实践与客家族群的形成 |
邹春生 |
着作 |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14年
|
27万字 |
出版中
|
101 |
文化表述与族群认同:新文化史视野下的赣闽粤毗邻区族群研究 |
温春香 |
着作 |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14年
|
27万字 |
出版中
|
102 |
明清赣闽粤边界毗邻区生态、族群与客家文化:晚清客家族群认同建构的历史背景 |
黄志繁 |
着作 |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14年
|
30万字 |
出版中
|
103 |
从山野到大庭广众:福建长汀客家山歌的传承与地方知识 |
王维娜 |
着作 |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14年
|
25万字 |
出版中
|
104 |
宋元汀州社会经济变迁与客家族群的形成 |
靳阳春 |
着作 |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14年
|
24万字 |
出版中
|
105 |
神境中的过客:从象征的变化解读粤东曹主信仰中商业和权力互动 |
黄 韧 |
着作 |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14年
|
28万字 |
出版中
|
106 |
赣南客家仪式音乐研究 |
肖文礼 |
着作 |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14年 |
22万字 |
出版中
|
107 |
第四届客家文化高级论坛论文集 |
吴良生
|
主编 |
黑龙江人民出版社 2014年 |
39万字 |
出版中 |
108 |
《江西省志·客家志》
|
“客家文化研究”课题组 |
主编 |
|
|
编纂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