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春园2023入口直达大象

旧版网站入口

站内搜索

“中国文学人类学理论与方法研究”项目简报(2014年)

2015年06月30日14:48来源:

本项目于2011月2月20日举行开题会议以来,2014年是第四个年度,按计划应于2015年结项,本年度的进展要为明年结项工作做准备,特将研究进展情况和预计结项成果报告如下:

第一,确定中国文学人类学理论及方法论的核心内容

文学研究以作家作品为主,文化人类学研究以文化和文明为主。文学人类学的核心任务在于解答文学(作家作品)与文化的关系,具体表述为文学文本与文化文本的关系研究。就学界目前的人力资源分布情况看,研究文学文本的人数数以万计,从《诗经》《楚辞》到《红楼梦》,研究成果早已汗牛充栋,对现代文学的“鲁郭茅巴老曹”研究阵容也显得门庭若市,熙熙攘攘。而对华夏文化文本的探究,则显得门可罗雀,成果寥寥。对这种冷热不均学术偏向的清醒认识,是我们倡导跨学科的文学人类学研究方向的初衷,也预示着本课题寻找突围的路径与学术攻坚的方向——必须在现有的文艺理论和美学理论范式_x0008__x0008_之外,寻求创建一套文化文本导向的新理论与新研究范式。

为理清文化文本与文学文本的关系问题,课题组在2013年12月推出阶段性成果《文化符号学——大小传统新视野》一书(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提出系统的文化文本的符号编码理论,特别针对中国文化的国情,突出深厚而悠久的历时性编码层级的意识与实际的可操作性、应用性,包括从甲骨文及《周易》产生,到曹雪芹、莫言小说的全覆盖性,尽量避免为理论而理论的空疏与无用。本年度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深入,集中攻坚的理论难题是:阐述驱动华夏文明的文化文本符号编码_x0008__x0008_之原型动力要素,严格按照年代顺序梳理出中华核心价值观的形成过程。从与时俱进的新知识视角,重新讲述“中国故事”。

第二,作为阶段性成果,本年度完成着作四部

其一,完成并出版专_x0008_着《图说中华文明发生史》,南方日报出版社2015年1月。

其二,主编文集《玉成中国——玉石_x0008__x0008_之路与玉兵文化探索》,中华书局2015年1月。

其叁,完成待出版专_x0008_着《玉石_x0008__x0008_之路踏查记》,甘肃人民出版社2015年即出。

其四,与复旦大学出版社签订出版意向,比照国际宗教社会学大师马克斯·韦伯的《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思路,撰写《玉教伦理与华夏精神》一书,在2015年以中文和英文两种版本推出。

这些着述的主要内容是从核心神话信仰的史前_x0008__x0008_之根探讨华夏核心价值形成,并说明玉石_x0008__x0008_之路所开启的西玉东输运动,如何演化成催生中原文明国家的物质与精神要素,说明使得中国文明有别于世界其他文明古国的特殊性所在。

其主要创新观点概括如下:

一、 华夏核心价值的由来及其物质原型辨析。

天人合一源自神话想象和神话思维,而不是源自哲学的形而上理论建构。天人合一在拜物教盛行的玉教信仰支配下,就以有形的可见的玉器为天与神的代表或符号物。这才驱动史前人类采玉制玉佩玉的一整套行为模式。部落社会统治者个人生前佩玉和死后葬玉,都是天人合一神话支配下的行为,此类行为早在文字书写的文明出现以前五千年,就存在于东亚地区。以距今约两千年的西汉帝王金缕玉衣升天制度为极端和巅峰状态。换言_x0008__x0008_之,玉是天人合一的中介物,天人合一神话观就体现在玉人合一的行为实践中。以玉代表天的神话观,其最明晰的证据是小传统的书写记录:秦始皇首创的传国玉玺上“受命于天”四字。文字记录是距今两千年前后的秦帝国,其神话信念却来自八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从距今八千年到距今两千年,这里有六千年持续未中断的拜玉文化,称_x0008__x0008_之为玉器时代,是华夏文明的根基所在,也是本项目组重新理解和重新诠释华夏文明奥秘的关键。

二、丝绸_x0008__x0008_之路的形成史及其文化功能研究。

“一路一带”的国家发展战略,给人文研究带来的激励与召唤作用,直接体现在本项目组的研究对象方面:为了说明由德国人李希霍芬等命名的“丝绸_x0008__x0008_之路”_x0008__x0008_之由来,尤其是它在华夏国家视野中的性质和意义,必须深入展开田野考察和文献研究并重的作业范式,发掘本土立场和本土视角的文化传播事实本相。调查研究的结果,使我们认识到,丝绸_x0008__x0008_之路的命名有其局限性,即局限于欧洲人的立场,解答自古以来困扰着欧洲人的东方丝织品来源与路径问题,不能有效解答这条路线何时开通,为什么开通的华夏奥秘。换言_x0008__x0008_之,是约四千年前开启的中原统治者进口西域玉石的贸易运动,拉动丝绸的出口行为。所以说,所谓的丝绸_x0008__x0008_之路,其实始于玉石_x0008__x0008_之路。究竟如何,过去只有媒体主导的考察活动,缺乏学界的规模性参与,许多问题悬而未决。有鉴于此,本项目组除了反复讨论基于本土立场的玉石_x0008__x0008_之路起源论,由玉石_x0008__x0008_之路演化出丝绸_x0008__x0008_之路和黄金_x0008__x0008_之路、佛教东传_x0008__x0008_之路的事实,并于2014年7月联合甘肃省委宣传部、《丝绸_x0008__x0008_之路》杂志社,全面开展河西走廊一带的文化调研活动,命名为“玉帛_x0008__x0008_之路文化考察”。此项工作虽属于学术研究,却给中国西部地方文化建设带来创新契机和拉动作用。甘肃市委常委、宣传部长连辑同志亲自出席启动仪式并给考察团授旗,前文化部副部长、故宫博物院前院长郑新淼同志亲自加入玉帛_x0008__x0008_之路考察团,15天驱车行程4300公里。同甘共苦,翻山越岭,下戈壁沙漠,一路走来,为的是厘清史前以来的文化通道情况和玉文化分布遗迹。本年度还举办两次玉石_x0008__x0008_之路山西道实地考察调研活动,撰写出四万字的调研报告。其主要创新在于,揭示出丝绸_x0008__x0008_之路的前身为玉石_x0008__x0008_之路,它第一次给中原国家带来规模性的优质和田玉白玉资源,由此引发“白玉崇拜”现象,我们概括为玉教神话观的一次“新教革命”,它有效扭转了中国玉文化史八千年的发展方向,即从多点开花的地方玉崇拜转向昆仑山一地的和田玉崇拜,支配着以后叁千年的资源输送(物质)与核心理念建构(精神)。相关的问题探讨撰写为系列论文《白玉崇拜及其神话历史》、《山海经与白玉崇拜的起源》、《多元如何一体:华夏文明构成的奥秘》等,正陆续发表。

今年研究的特色在于理论与实践并进,遵循理论来自实践的原则,对于中国学者而言,需要集中认知的是中国文化文本的内生特质、文明的驱动力以及符号编码与再编码的历程。要弄清文学文本与文化文本的关系,难点在于确认文化文本的原型编码构成及其地理空间与历史演变。本年内的研究进展突出,不仅基本上找准了理论创新的方向,形成华夏文本系统诠释的因果模型范式,还探索到本土信仰被取代和替换的层面,预示出未来探讨的新问题,撰写“从玉石_x0008__x0008_之路到佛像_x0008__x0008_之路”的系列论文,说明产生于印度的佛教为什么不向西亚欧洲传播,偏偏向东传播,成为播洒到整个东亚地区的外来信仰。从新疆的克孜尔石窟,到敦煌石窟,武威天梯山石窟,再到天水麦积山石窟,大同云冈石窟和洛阳龙门石窟,佛像石窟寺的东传路线图,几乎是对周穆王以来的西玉东输路线图的复制拷贝。原来在文明起源期中原以外的西北少数民族承担西玉东输二传手功能,在魏晋南北朝时期仍然是西北少数民族充当西佛东输的二传手功能,只要看《魏书》《资治通鉴》等正史讲述的拓拔魏如何先灭甘肃武威的北凉,将佛教石窟寺从天梯山搬到首都平城(大同),建起云冈石窟,再经过向南迁都至洛阳的举动,完成中原腹地石窟寺_x0008__x0008_之最——龙门石窟的建构全过程。

从玉石_x0008__x0008_之路到佛教_x0008__x0008_之路,体现中国境内多民族的多元文化融合_x0008__x0008_之路,其最根本历史经验就是以互利互惠原则来兼顾不同族群各取所需的利益诉求,凝聚为玉教神话的和平主义表达模式即“化干戈为玉帛”,这是全世界罕见的解决民族冲突的中国特色历史经验所在,可以对当代民族问题的解决_x0008__x0008_之道提供宝贵借鉴。

如果说对丝绸_x0008__x0008_之路前身玉石_x0008__x0008_之路的探索,找到华夏文明构成的一条文化传播生命线,那么从玉石_x0008__x0008_之路到佛教_x0008__x0008_之路的研究,将从世界体系的全局观点上,给中华文明发生和发展的研究带来新的理论突破,能够有效刷新西方学者提出的“佛教征服中国”说,从玉教神话及其原有的拜物教倾向上解释一个崇拜“像”的外来宗教——佛教,为什么不能西传(犹太教、基督教、伊斯兰教共同禁绝偶像),却得以东传的奥秘。由于此类新观点的提出不只是来自书本知识,而基于中国本土学者踏查数万公里的实地调研经历,其所带来的“中国故事”将异于常识的版本,并将具有中国专_x0008_利的知识产权,引导未来的人文创新方向。

第叁,课题组参加会议和媒体宣传报道情况

本年度课题组组织和参加的学术会议主要有:

1.“中国玉石_x0008__x0008_之路与齐家文化研讨会暨玉帛_x0008__x0008_之路文化考察活动”(甘肃、青海、陕西)

2. 玉石_x0008__x0008_之路山西道调研工作会议(6-7月,山西:大同、代县、太原)

3. 中国文学人类学理论与方法课题工作会议三次(北京、上海、西安)

4. 中国比较文学学会第十一届年会暨国际学术讨论会(9月18-21日,吉林延边)

5. 第九届红山文化高层论坛(8月12-14日,内蒙古赤峰),

6. 第十届北京论坛(11月8-10日,北京钓鱼台国宾馆)

7.第六届海峡两岸暨港澳地区艺术论坛(12月8-14日,台湾台中)

媒体宣传与学术评价:

1.7月以来在新华网、甘肃新闻网等发表考察手记《金张掖,玉张掖?》、《重逢瓜州日,锁定兔葫芦》、《大头山圆梦》、《游动的玉门关》、《永靖王家坡:黄河岸边邂逅齐家玉》等多篇。

2.《丝绸_x0008__x0008_之路》杂志2014年第19期发表李永平教授的评论文章《齐家文化与文化担当》。

3.《中国文物报》10月10 日发表柳倩月教授评论《重走玉帛_x0008__x0008_之路,探秘文明_x0008__x0008_之源》。

4.《神州》杂志2014年第10期发表记者香玉的评论文章《叶舒宪:解读文学人类学对中国文化的新认识》。

5.《兰州晨报》2014年8月14日发表首席记者雷媛的采访报道:《玉帛_x0008__x0008_之路——一次文化再发现_x0008__x0008_之旅》,全面介绍了本课题组织的“玉帛_x0008__x0008_之路文化考察活动”及其学术创新意义与现实意义。

6.《文明》杂志2014年第8期“文明人物”栏发表苏永前写的“中国文艺家先进人物”报道《叶舒宪:人文学者的世界视野与本土情怀》

7.《中华读书报》2014年8月6日发表章米力的报道《丝绸_x0008__x0008_之路背后的玉石_x0008__x0008_之路》,介绍了玉石_x0008__x0008_之路研究的进展与理论创新。

8.《中国新闻出版报》2014年9月2日发表记者李子木的采访《叶舒宪:精钢不做钩》

9. 9月17日,第五届全国高校社科学报评优结果公示,本课题首席专_x0008_家在《百色学院学报》主持的栏目“文学人类学”被评为“全国高校社科期刊特色栏目”,该刊也被评为“全国高校优秀社科期刊”。

10. 《中国文物报》6月27 日发表柳倩月评论《跨学科新范式:文学人类学给中国神话学带来什么》

11. 课题组首席专_x0008_家主编的“神话历史丛书”(南方日报出版社)年内出版2种,分别是金立江《苏美尔神话历史》和叶舒宪《图说中华文明发生史》。后者由国内史学界泰斗级学者,夏商周断代工程首席专_x0008_家李学勤教授撰写序言,认同并推介文学人类学一派提出的大传统理论。

12.中共甘肃省委常委、宣传部长连辑评价本项目组的玉石_x0008__x0008_之路研究_x0008__x0008_之现实意义:第一,丝绸_x0008__x0008_之路经济带的建设需要更深厚的学术研究作理论支撑。从西玉东输到西佛东输,文化的内核仍然是“和”。玉石_x0008__x0008_之路研究,是一件很有远光的事。目前人数不多,但很可能会载入史册。第二,把玉文化作为重要课题,填补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内容建设的空白。可考虑成立玉文化研究的专_x0008_门学术机构,建议把玉文化研究基地放在甘肃。(见《在中国玉石_x0008__x0008_之路与齐家文化研讨会暨玉帛_x0008__x0008_之路文化考察活动启动仪式上的讲话》,《丝绸_x0008__x0008_之路》2014年第19期,第4-7页)

第四,本课题组织的学术栏目

1.为《中国比较文学》杂志2014年第3期组织专_x0008_栏“神话历史:探寻神话的历史原型”,发表论文4篇,其中英文论文1篇;

2.为伊春园2023入口直达大象资助刊物《陕西师范大学学报》2014年第4期组织专_x0008_栏“文学人类学研究”,发表论文2篇:《论四重证据法的证据间性》和《神话学视域下的人马关系》,对2005年以来提出的新方法论即四重证据法展开10年回顾与研究展望,强调在重建失落的文化文本方面,各种证据_x0008__x0008_之间的互证互阐作用关系。

3.为伊春园2023入口直达大象资助刊物《民族艺术》组织1-6期的专_x0008_栏“神话-图像”,发表论文6篇。

4.为少数民族地区和革命老区的地方院校《百色学院学报》1-6期组织“文学人类学专_x0008_栏”,发表论文20篇,译文4篇。

5.配合国家需要,为中宣部《党建》杂志和《人民日报》撰写推介文章3篇。

第五,课题组内部成员变动说明

鉴于2010年申报时原计划的人员变动情况,以及考虑到新兴学科的研究团队建设及后备人才培育,本课题组成员变动如下:

本课题的子课题负责人彭兆荣教授和徐新建教授分别获得两项2011年度伊春园2023入口直达大象重大招标项目:“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体系探索研究”和“中国多民族文学共同发展研究”。并于2011年11月 25日和12月11日分别在厦门大学和四川大学召开了开题论证会议,此后二位的主要精力用在其各自的重大项目上,所以课题组及时调整子课题研究方向,压缩了原计划内容,新增以丝绸_x0008__x0008_之路形成史(玉石_x0008__x0008_之路)及其文化功能为主要攻坚的新方向,作为中国文化文本认识创新的基石。这是需要特别说明的。

目前课题组在国内五个城市组织文学人类学读书会,在启发文化自觉和推广新理论新方法的同时,大力培养青年学者,形成文学人类学研究的后备力量群体,吸收他们加入并承担部分子课题。他们是:谭佳(文学人类学读书会北京召集人),李永平、苏永前(文学人类学读书会西安召集人),杨骊(文学人类学读书会成都召集人),唐启翠、安琪(文学人类学读书上海会召集人),冯玉雷(中国文学人类学研究会甘肃分会负责人,《丝绸_x0008__x0008_之路》杂志主编),金立江、唐卉、柳倩月(湖北恩施读书会召集人)、胡建升、章米力、公维军(上海交大)等。

第六,预计2015年结项成果规模:

阶段成果 + 最终成果 = 90篇论文 + 10部书

理论创新系列一:总论

《文化符号学——大小传统新视野》(阶段成果2013已出版)

《文化人类学新论》(未出版)

《文学人类学新论:玉教伦理与华夏精神》(阶段成果2015将出版)

理论创新系列二:“神话历史”

《苏美尔神话历史》(阶段成果2014已出版)

《希腊神话历史》(未出版)

《图说中华文明发生史》(阶段成果2015年1月版)

《韩国神话历史》(阶段成果2012已出版)

方法论及田野案例系列

《四重证据法研究》(未出版)

《玉成中国:玉石_x0008__x0008_之路与玉兵文化探索》(阶段成果2015年1月版)

《玉石_x0008__x0008_之路踏查》(阶段成果2015将出版)

《诗经的文化人类学》(增订版)

第七,2014年度发表阶段性成果目录(论文及访谈)

1. 解读神话的文化密码,《华商报》1月26日,http://hsb.hsw.cn/2014-01/26/content_8526169.htm

2.神话学的当代意义,《人民日报》1月28日

http://hb.people.com.cn/BIG5/n/2014/0207/c194088-20516794.html

3. 《山海经》与白玉崇拜的起源,《民族艺术》2014年第6期(CSSCI)

4. 竹节与花瓣形玉柄形器的神话学研究,《民族艺术》2014年第1期(CSSCI)

5. 中国共产党是中华文明的传承者,《党建》2014年第3期

6. 为什么说玉文化先统一中国,《百色学院学报》2014年第1期

7. 中国神话学的文化意义,《文艺报》2014年3月14日专_x0008_版, http://www.chinawriter.com.cn/bk/2014-03-14/74943.html

8. 玉兔神话的原型解读,《民族艺术》2014年第2期(CSSCI)

9. 发现“口耳间的中国”,《人民日报》2014年5月1日第八版

http://gs.people.com.cn/n/2014/0501/c188871-21116787.html

http://news.163.com/14/0501/06/9R4V3F7D00014AED.html

10.大数据时代的民间文化保护与研究,《民间文学论坛》2014年第2期

11. 玉帛为二精神话考论,《民族艺术》2014年第3期(CSSCI)

12. 从汉字“国”的造字原型看华夏国家起源,《百色学院学报》2014年第3期

13.以物的叙事重建失落的历史世界,《中国社会科学报》2014年7月4日

14. 玉石_x0008__x0008_之路与华夏认同,《中外文化与文论》2014年第26辑

15. 《天问》虬龙负熊神话解,《北方论丛》2014年 第6期

16. 论四重证据法的证据间性,《陕西师范大学学报》2014年第5期(CSSCI)

17. 东亚玉文化的发生与玉器时代的分期,《河南社会科学》2014年第6期(CSSCI)

18. 特洛伊黄金与石峁城玉器,《中国比较文学》2014年第3期(CSSCI)

19. 西玉东输雁门关——玉石_x0008__x0008_之路山西道调研报告,《百色学院学报》2014年第4期

20. 神话观念决定论,《百色学院学报》2014年第5期

21. 从玉教神话到金属神话——华夏核心价值的大小传统源流,《民族艺术》2014年第4期(CSSCI)

22. 玉教伦理与华夏精神,《社会科学家》2014年第12期(CSSCI)

23. 重逢瓜州日 锁定兔葫芦, 《兰州学刊》2014年第 10期(CSSCI)

24. 游动的玉门关,《丝绸_x0008__x0008_之路》2014年第19期

25. 金张掖,玉张掖,《兰州学刊》2014年第 10期; (CSSCI)

26. 玉石_x0008__x0008_之路黄河道再探,《民族艺术》2014年第5期(CSSCI)

27. 玉教、玉石_x0008__x0008_之路、新教革命,《中国玉文化》,2014年第4期

28. 玉石神话背后有一种“玉教”吗——华夏文明信仰_x0008__x0008_之根的讨论,《百色学院学报》2014年第6期

29.石峁遗址的发现与中华文明探源的进路,《中国比较文学》2014年第3期(颁厂厂颁滨)

30. 文化大传统_x0008__x0008_之“述”与“见”:田家沟出土玉蛇耳坠再探,《百色学院学报》2014年第1期

31.玉石_x0008__x0008_之路山西道代县路段再探,《百色学院学报》2014年第4期

32.儒家经典的人类学研究与反思——以《周礼》研究为中心,《青海民族研究》,2014年第4期(颁厂厂颁滨)

(课题组供稿)                     

(责编:实习生、张文卓(实习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