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2月14日,由中南大学科研部人文社科处副处长罗英姿主持的国家一般课题“孤独症儿童的心理理论发展特点及认知行为干预研究”(批准号:叠叠础110019)开题报告会在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心理研究所召开。会议由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心理研究所所长姚树桥、中南大学精神卫生研究所教授苏林雁、中南大学精神卫生研究所教授黄春香作为评议专_x0008_家与会。参加开题报告会的人员还有课题组全体成员,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心理研究所部分研究生,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心理研究所部分科研人员,湖南师范大学等本地高校部分对课题感兴趣的部分师生。
该课题研究对象有两个小组,一是孤独症组:预计60例,年龄4-6岁。诊断符合DSM-Ⅳ的诊断标准。同时采用行为观察表和家长结构化访谈、Childhood Autism Rating Scale(CARS)进行评估。二是正常对照组:采样60人,性别与孤独症组匹配。采用中国-韦氏幼儿智力量表中的图片词汇测验测量被试的言语智商,以此来平衡实验组和对照组_x0008__x0008_之间的言语能力。同时将20名孤独症儿童随机分为2组,分别接受情绪理解训练和信念理解训练。该课题通过全面系统评估孤独症患儿心理理论的信念理解、愿望理解、情绪理解能力,探讨针对孤独症患儿心理理论能力干预的可能性及效果。
在听取了主题报告后,评议专_x0008_家组分别提出了意见和建议。苏林雁教授认为采用心理学的方法对孤独症儿童的心理理论进行研究和干预,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际意义。本研究的实验程序很清楚,可操作性强,研究设计本身没有问题,应该是可行的。但是,考虑到孤独症儿童大多言语理解和表达能力差,智商偏低,因此提出以下建议或需注意_x0008__x0008_之处:
1. 孤独症儿童的年龄不一定限于4-6岁,可适当选择年龄稍大的患儿,年龄上限建议扩展至7、8岁。
2. 孤独症组取样40例就够了,不必要取60例。本研究属于实验或准实验研究,40例孤独症的样本量已足够。
3. 心理理论能力缺陷是孤独谱系障碍儿童的共同特征,典型孤独症儿童由于受智力和言语能力的影响,实验及干预时可能存在较大的沟通困难。而实际上针对高功能孤独症儿童的干预训练可能更具有现实意义。所以,建议以孤独谱系障碍儿童为研究对象,取样可包括阿斯伯格症和高功能孤独症患儿,但严格排除不典型孤独症。
黄春香教授认为以个人多年的临床经验来看,孤独症儿童普遍存在交往能力差和交往动机缺乏的问题,研究过程中涉及较多言语理解和言语表达相关的任务。所以,应考虑以多种形式,如图片、动作、实物道具、语言等与患儿进行交流和沟通;另外,随着有关孤独症的知识日益普及,父母们对这一疾病的关注度日益提高,所以来精神卫生门诊就诊的孤独症患儿年龄越来越小,4-6岁的患儿来门诊首诊的已很少见。建议重点考虑去有关培训矫正机构挑选被试。
姚树桥教授认为采取心理学方法对孤独症儿童的心理理论进行干预训练,是本研究的重要特色_x0008__x0008_之一。为保证干预进展顺利并客观评价干预效果,建议干预过程中增加一些互动环节,如游戏、角色扮演等;同时设立一个等待干预组作为对照。干预组取得初步效果后可向本地有关培训机构推广。
根据评议专_x0008_家意见,课题组针对该课题申请书拟作如下调整:一是研究对象由申请书中的“孤独症儿童”改为“孤独谱系障碍儿童”,取样可包括典型孤独症、高功能孤独症以及阿斯伯格症。二是将研究对象孤独症儿童的年龄上限扩展至7-8岁。
来源: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