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1月30日,国家一般课题“学前教育成本分担研究”(批准号:叠贬础110041)开题报告会,在南京隆重召开。“学前教育体制与机制改革研究”教育部重大项目负责人虞永平、江苏省师培中心主任刘明远、江苏省教育厅基教处幼教行政干部殷雅竹、南京师范大学金陵女子学院经济学副教授柏檀、南京师范大学金陵女子学院财务会计专_x0008_业副教授王水娟、南京师范大学教科院学前教育系副教授郭良菁、南京市下关区幼教行政干部鲁艺、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博士王玲艳作为评议专_x0008_家出席本次开题报告会,参与人员还有南京师范大学学前教育专_x0008_业博硕士研究生、部分幼儿园园长。
该课题研究内容分为叁大块:基础理论研究、现状调查研究、理想型幼儿园成本分担研究。通过研究来描述我国各级各类幼儿园学前教育成本的总体状况。
评议专_x0008_家提出了一些观点和建议。刘明远在发言中认为这是一个重要、现实、有难度的课题,总体感觉过于宏大、理想,一个课题不可能涵盖上所有的问题,两年的时间完成难度有点高。能否聚焦、缩小?以江苏现有的研究和政策作为切入点找到成本分担。郭良菁认为研究目标六是多余的,实际上是政府投入方式,如何投,这个课题不需要纳入。实然与应然状态的比例。如果有资料采集渠道的话实然比较好做,应然中的理想型是教育质量理想还是成本分担理想,需要找到衡量的标准。各级各类幼儿园的差别跟分担总量有关,但与分担比例无关。王水娟提出了八点建议。第一,成本分担与各级各类幼儿园的类别是有关系的。第二,不同理论支撑着不同的理解。第三,所谓的成本分担到底是指什么,需要界定清楚这个成本的构成。第四,给一个自己需要的成本命名,统一成本计算方式。第五,成本与支出的差别。支出200万房租使用50年,而成本是200/50。第六,借鉴高等教育生均经费计算方法。第七,对于成本分担限度的问题、如:各地政府、家长等。第八,成本分担模型是可行的。柏檀认为会计意义上的成本的定义,成本概念比较难计算,就用经费的概念;应该是总成本,需要包括机会成本,这块往往比人员经费成本要高;义务教育的“师范学校法”找到一个理想型去计算;样本选取:南京不能代表苏南,政府实际投入比苏州低的多;研究的第9点——“成本信息系统和申报制度”不需要成为报告的内容。 殷雅竹提出了九点意见。第一,各地的区域差异与成本分担的关系。第二,各级政府成本分担很有意义。但是我国的状况“责权利”不分,特别是在地方,绝大部分是县级政府支付,而上级政府往往是转移支付。拿钱的人要做事,做事的人要有钱。第三,不仅从幼儿个体,还要有宏观的,对国家的政策制定要有意义。县级成本要与区域经济有关,上级支持多少。第四,国家没有明确各级各类政府的成本分担问题,但是各地区有不同的政策。第五,与各国的指标进行很细化的比较,另外还需要各地区的比较。第六,主要以孩子的利益最大化为主,保障孩子的权益。第七,需要有一个教育质量标准,然后再去计算成本。第八,反对“学前教育免费”,对孩子来说,服务最重要。第九,四类幼儿园的分类问题,基于福利性的学前教育分类,即将成为一个历史性的概念,公办幼儿园要重新定位。王玲艳的发言涉及对于已有成本分担模型、成本和收费的区分,并提出理想型幼儿园不一定要从江苏调研,直接可以从_x0008__x0008_之前研究中找。虞永平讲到质量和成本的关系。鲁艺认为实际情况差异太大,建构统一的理想模型比较难;2、集体园进编的问题。
会议还就重新界定“成本”的定义,成本分担的含义,建构理想型幼儿园,利用“结构标准、过程标准、”的思路等问题进行了热烈的讨论。
跟据评议专_x0008_家组的建议,课题组对研究提出了调整计划。提出将课题由聚焦微观层面的幼儿园的分担类型转换成聚焦区县层面的成本分担,体现政府责任;理想型区县(幼儿园)可以通过两种途径获得:一是在现实中根据标准匹配,二是根据理想型或模范学校模式去建构。强化对国际经验的参照性;实然层面的成本分担现状调查可以与应然层面的成本分担建构选择同样的样本;以全国的大范围取样取代江苏省范围内的分层取样;关注成本分担的比例分配,不关注成本分担的方式;增加对于各级政府间成本分担比例的研究。
来源: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