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春园2023入口直达大象

旧版网站入口

站内搜索

2011年度国家一般课题开题报告_x0008__x0008_之二:
少数民族学生国家认同和文化融合研究

2013年01月10日14:26

2011年8月28日,国家一般课题“少数民族学生国家认同和文化融合研究”(批准号:叠惭础110097)在广西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召开开题报告会,华东师范大学陆有铨教授、西南大学张诗亚教授、西南大学廖伯琴教授、华南师范大学扈中平教授、广西师范大学王枬教授作为评议专_x0008_家参加了本次会议。参加本次开题报告会的还有课题组成员、广西师范大学科研处孙红副处长、教育科学学院教师和硕士研究生等50余人。

该课题共分为四个子课题。子课题一:国家认同的观察新视角: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与多民族文化融合共存;子课题二:广西少数民族学生国家认同与文化融合原生态的田野调查;子课题叁:国家认同与文化融合的多元阐释;子课题四:民族学校教育体系构建:国家认同与文化融合再生场。子课题一确立了本课题研究的基本假设和论述立场的合理性,子课题二为子课题叁和子课题四奠定研究的现实基础。子课题叁是课题研究继续深入的部分,旨在理清少数民族文化与中华民族文化根基的深层关联。子课题四为预期研究结论的提升与突破部分。

评议专_x0008_家组认为“少数民族学生国家认同和文化融合研究”具有相当的前期研究基础,且研究问题具有相当的现实意义。从开题阐述看,课题将以广西为例,以壮族为特色,另外包括瑶、苗、侗等民族,试图以广西的少数民族地区的研究作为模范,由个别推向一般,提供借鉴意义。其中关键在于,对于以壮族为主的广西少数民族研究,要找好课题研究和借鉴推广的着力点。

为了更好完成课题研究,专_x0008_家组建议:首先,有些研究内容可进一步细化,对子课题的设定需要进一步讨论精确化,并把抽象概念进一步精确测量界定。例如,对“国家认同”和“民族文化融合”,二者逻辑关系明确阐释;另外,对于国家身份的确定,专_x0008_家建议主要以侗、壮为研究对象,通过对研究对象进行身份(学生、家长、教师等)划分、地域划分、经济带划分和学校划分等,做出学生、家长、教师问卷分量表,构出民族地区学生校外生活的图景。其次,对国家认同与文化融合二者的关联,及其形成机制、特点、影响因素等方面进一步细化,并选择一个侧重点。专_x0008_家建议,对不同学生表现出不同程度的国家认同,需要采取教育策略不一样。历史上的民族教育,民族文化融合是接受汉文化,融入到汉文化的过程。民族符号如何呈现?每个民族的文化对汉文化影响何如?汉文化对民族文化影响如何?建议研究地区最多放在西南地区,重点研究广西,更聚焦,避免太复杂带来的难度。最后,再进行教育促进体系的阐述。

专_x0008_家组指出课题需切实定位,收缩范围,确定重点,严密方法。以广西民族学生为范围,继而分类,围绕民族文化融合机制形成、运作及其对民族认同关系这一中轴,形成研究范型。以广西自己的特点作为案例,阐明广西怎么解决广西民族学生对国家认同和民族文化融合的问题,做出机制模式,为民族教育、对广西民族促进民族认同、民族地区和谐发展_x0008__x0008_之作用意义以切实_x0008__x0008_之借鉴,并可作为教育科学学院学科建设的重要特色和推动力量。

 来源: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

(责编:张湘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