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2月3日,伊春园2023入口直达大象重大项目“汉语语言接触史研究”(批准号:11&补尘辫;窜顿127)开题会在北京举行。欧洲科学院院士、法国国家科研中心贝罗贝(础濒补颈苍&苍产蝉辫;笔别测谤补耻产别)教授应邀参加了开题论证会,参加会议的专_x0008_家还有美国加州大学遇笑容教授,法国国家科研中心东亚语言研究所罗端(搁别诲辞耻补苍别&苍产蝉辫;顿箩补尘辞耻谤颈)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杨永龙研究员、赵长才研究员、祖生利副研究员,以及项目合作单位代表浙江大学方一新教授、兰州大学敏春芳教授等。
项目首席专_x0008_家曹广顺研究员就课题的设计、课题价值和意义以及项目的具体分工情况、具体实施计划等向与会专_x0008_家作了介绍。他指出汉语是在不断地与周边民族语言接触的过程中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但是由于资料限制,我们对汉语史上语言接触情况的了解还是十分贫乏的。从理论上讲,汉语史上与周边语言的接触,既有汉藏语系内部不同语言_x0008__x0008_之间的接触,如汉语与藏语、壮侗、苗瑶等少数民族语言的接触,也有与其他语系语言的接触,如北方汉语与阿尔泰系语言的接触等等。比较而言,北方汉语作为民族共同语的基础,有着相对丰富的语言接触史料记载。根据现有的研究条件和研究基础,现阶段我们主要是以北方汉语同阿尔泰语的接触研究为主。在语言类型学家叠别谤苍补谤诲&苍产蝉辫;颁辞尘谤颈别所归纳出的21项汉语接近阿尔泰语的类型学特征中,有相当一部分是历史演变的结果。但目前我们对这些影响的了解,基本还局限于感性认识,对影响的具体事实,还没有做过全面深入的调查;对造成影响的过程,还没有基本的了解;对带来这些影响和变化的机制,更没有做过认真的研究。这些缺陷,使得我们对汉语发展的历史不能做出全面、正确的描写,也无法对历史发展过程做出理论上的归纳和总结,更不能充分利用汉语大量的历史文献对语言接触理论做出我们应有的贡献。本课题将在以往研究的基础上,以中古和元代两个历史时期语言接触的研究为中心,同时旁涉辽金,下探现代西北地区正在发生的语言接触,重点对中古译经的语言,金代诸宫调的语言,元代直译体文献、直讲体文献、会话书和元曲的语言,以及清代满汉合璧文献、官话教材和反映“旗人汉语”的文学作品的语言等进行深入、全面的研究,揭示其中的语言接触现象,探求其成因,并开展对西北地区语言接触现象的调查研究,以今证古,弥补历史语料方面的缺乏。同时注重对语言接触规律的探索和接触理论的思考。本课题下分四个子课题,(1)中古译经语法研究;(2)汉语同阿尔泰语接触的历时研究;(3)西北地区语言接触现象研究;(4)基于语言角度的旧题安世高、支娄迦谶译经考辨。
四个子课题的负责人分别介绍了每个子课题的具体内容以及研究计划,并就一些宏观层面上的和具体的操作性问题征求与会专_x0008_家意见。
赵长才研究员首先介绍了子课题“中古译经语法研究”的有关情况。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该子课题将从历时和共时两个方面对中古译经与接触有关的若干重要的语言现象展开深入、系统的探讨,对所选定的重要语法项目从历时角度分阶段做出翔实的描写,厘清一些语法现象的历时演变情况,揭示其演变特点和规律,尤其对可能因语言接触带来的特殊语法现象进行深入挖掘。同时,关注不同时期、不同地域及不同译师的语言风格和特点,探讨在不同时代、不同背景下个人语言特点对汉语带来的影响。
祖生利副研究员介绍了子课题“汉语同阿尔泰语接触的历时研究”的研究计划和实施步骤。该子课题将在已有成果的基础上,开展对元代直译体文献语法的系统研究和对元曲语法的研究,全面挖掘其中的蒙古语干扰特征,从总体上评价元代蒙古语对以大都为中心的北方汉语的接触影响,总结接触的规律,进行理论概括;从文献学的角度,梳理出清代满汉语言接触的大致过程,开展对清代满汉合璧文献语言和反映京旗汉语的口语文献语言的研究,揭示其中的满语干扰特征,挖掘早期北京话里的旗人汉语成分。此外,在现有条件下,努力开展宋辽金时期契丹、女真语对汉语接触影响的本体研究,包括借词研究和语法结构特征方面的研究。可充分利用相关民族语言的研究成果,如比照清代满语和汉语的接触,来考察金代女真语和汉语的接触;利用达斡尔语与契丹文献建立比较等。
杨永龙研究员介绍了子课题“西北地区语言接触现象研究”的主要内容及实施设想,并就此征求专_x0008_家意见。在汉语史上,除了中古时期佛教传入造成的梵汉语言接触外,几次大规模的语言接触都发生在汉语同阿尔泰语_x0008__x0008_之间。相对于反映阿尔泰语对北方汉语接触影响的历史语料而言,西北地区的活的语言接触资料非常丰富,无疑是一笔巨大的财富。以往学者们对西北的一些所谓特殊语言现象已经进行了不少研究,我们将从汉语语法演变的视角,从语言接触的视角,从语言类型演变的视角,选择一些同阿尔泰语有着长期密切接触的西北地区语言样本作为研究对象,以便与历史上的情形进行比较和互证。我们将从在座的罗端教授、敏春芳教授已经开始调查的甘肃唐汪话、东乡话作为起点,进一步调查周边的临夏地区的一些语言,并扩大到青海汉话和五屯话等西北接触性特征比较明显的语言样本,与历史上曾经发生的接触相互比较、印证,归纳出汉语同阿尔泰语接触的类型学特征和一般规律。
方一新教授介绍了子课题“基于语言角度的旧题安世高、支娄迦谶译经考辨”的具体研究计划。他指出,旧题东汉翻译的疑伪佛经有四十多部,其中旧题安世高译《尸迦罗越六方礼经》、《婆罗门子命终爱念不离经》、《十支居士八城人经》等和旧题支娄迦谶译《无量清净平等觉经》、《伅真陀罗所问如来叁昧经》等,口语性强,语言研究价值高。本子课题将以这批疑伪佛经作为考辨对象,全面分析其语言现象,对其中的译名、普通实词、虚词以及出现的各类句式,进行穷尽式调查,量化统计,总结其语言特点。并与可靠的安世高、支娄迦谶译经进行对比,归纳总结二者的差异,判定这批疑伪佛经的时代,为汉语史研究利用这些佛经语料提供科学依据。
应邀与会的专_x0008_家们就本项目研究的理论价值和研究意义、研究方法、框架体系以及研究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各种困难等方面提出了许多意见和建议。贝罗贝教授在发言中充分肯定了这项研究的重要意义,介绍了国外相关的最新研究动态,以及研究中需要突出解决的问题。贝罗贝先生指出,当今语言学理论发展很快,语言接触方面也提出了一些新的理论模型和方法,越来越受到重视。中国的语言资源如此丰富,对语言学工作者是一个富矿,积极深入开展汉语与其他语系语言接触史的调查研究,一定大有可为。而且无论从已有的研究成果积累,还是理论方法的准备,目前已经具备开展这一课题的基本条件。他期望通过此项研究,不仅能够使我们对汉语历史及现代西北地区存在的语言接触现象有比较全面系统的了解,而且能够对丰富和发展语言接触的理论方法做出贡献。遇笑容教授在发言中特别强调所有的子课题都应该紧紧围绕语言接触这个中心,对历史上的语言接触现象则更应关注通过语言接触所引发的对汉语语法演变造成的影响。她指出,相对于语音和词汇,通过语言接触所导致的语法演变较不容易发现,但却对汉语的历史发展更具有全局性的影响。汉语史上及现代汉语中出现和使用的一些重要句式甚至某些语序特点都跟语言接触有密切的关联,从语言接触的视角深入挖掘这些语法现象形成的历史根源并做出合理的解释,既是本课题最具挑战性的重点和难点所在,也将是最具有价值的地方。遇笑容教授还就课题研究中需要采用的一些具体方法提出建议。罗端教授重点介绍了自己近年来对我国西北地区语言接触现象进行田野调查的经验和体会,根据他的建议,课题组将在今年上半年组织一次培训班,对参与西北方言调查的相关人员进行一定的专_x0008_业培训。敏春芳教授则对甘肃东乡语所受汉语的接触影响问题作了深入介绍。
最后,曹广顺研究员代表课题组感谢各位与会专_x0008_家提出的宝贵意见和建议,并就项目的分工、子项目负责人和核心成员的任务做了具体安排和部署。他说,汉语语言接触史研究涉及时间跨度长,地域范围大,在历史文献资料的挖掘,西北方言的调查,语言材料的整理、分析、归纳,理论的提升等各个方面都需要下大功夫,任务艰巨。希望项目组所有成员一定要抓紧时间,团结协作,保质保量地完成任务。
(责编:秦华、陈叶军)
纪念清华简入藏暨清华大学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成立十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举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