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2月3日上午,厦门大学彭兆荣教授承担的伊春园2023入口直达大象重大项目“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体系探索研究”(批准号:11&补尘辫;窜顿123)开题报告会在厦门大学嘉庚主楼215会议室召开。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专_x0008_家委员会副主任周小璞出席会议并提出要求,项目首席专_x0008_家彭兆荣教授就项目的设计和执行计划作了详细的汇报。
出席会议的专_x0008_家学者有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中国社会科学院叶舒宪研究员,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专_x0008_家委员会委员、南京大学徐艺乙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少数民族文学研究所副所长、《民族文学研究》主编汤晓青研究员,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国际亚细亚民俗学会中方会长苑利,四川大学文学与人类学研究所所长徐新建教授,重庆文理学院副院长谭宏教授,苏州大学非物质文化遗产理论研究中心郑丽虹副教授,青海民族学院艺术研究所所长曹娅丽,重庆文理学院文化遗产学院副院长王天祥教授,厦门大学艺术学院副书记周显宝教授,厦门大学人类学与民族学系主任张先清教授,厦门大学人类学与民族学系副主任蓝达居等。
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专_x0008_家委员会副主任周小璞指出,十年来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取得不少成绩。虽然起步比较晚,但进展很快。在这起步阶段的几年中,已基本搭建了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框架,但实际工作中也存在不少问题,尤其突出的是理论研究滞后,缺乏对实践具有指导意义的理论。党中央刚刚确定了建设文化强国的目标,非遗工作因此更需要进入依法保护,科学保护的深入发展阶段。这一阶段非常急需学术界为国家遗产保护工作提供理论和学术方面的支撑。所以说,这个课题是恰逢其时,非常有意义。厦门大学历史悠久,学术实力深厚,首席专_x0008_家彭兆荣教授是人类学方面着名的学者,由他牵头组建的这个团队集中了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高校和机构的中坚力量,很多都是在这个领域做出学术建树的大家,这样一个课题组一定会高水平地完成课题。非常希望各方学术力量集思广益,对国内外非遗保护工作做一个学术的、系统的梳理研究,同时能结合我们的非遗实践,给予我国非遗保护工作更多的学术和理论支撑和指导。
课题组首席专_x0008_家彭兆荣教授重申了课题的研究目标、研究框架、研究方法和预期成果等方面内容;课题负责人分别围绕各自的研究重心作简要陈述,并进行了较深入的讨论。课题组一致认为,课题要以“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体系探索研究”为突破口,以期开创遗产体系的“中国范式”,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遗产体系,在实践中解决中国的遗产问题,在世界舞台上发出中国的声音。
在讨论阶段,本课题五位开题评审专_x0008_家和课题组成员对课题的研究框架、研究内容、人员分工等问题进行了较为深入细致的探讨,达成如下共识:(1)对于研究内容。首先,强调“体系”。在聚焦核心理论问题,如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本土核心理念、核心关键词及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学科体系的同时,要特别注意把握体系的系统性。其次,理论研究和田野考察要注重现实中的热点、难点问题。再次,解决好几对关系,如专_x0008_业和学科、国家与民众、本土与人类、书写系统和身体系统等。(2)对于研究方法。首先要强调人类学、哲学等基础理论的学术滋养;其次,注意将研讨、专_x0008_题考察、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以培训的形式联动学界和业界等多样态的研究方法共举;最后,注意在田野考察中关注民间传统遗产传承的法则,并在研究中借鉴其法。(3)对于研究经费和团队。鉴于本课题研究方法的特殊性,目前的经费不足以支撑,建议把课题做成一个学术平台,与地方院校、田野点和业界多形式互动,进而建设一个高水平的学术共同体。(4)对于子课题“国外非物质文化遗产体系研究及数据库建设”要重新评估数据库的类型,在有限的时间和经费范围内,建议做成文字档案型。(5)对于课题田野点,建议兼顾地方资源,遗产特点,实践问题和系统性。
最后,首席专_x0008_家彭兆荣教授在总结时指出,本次开题论证会是务实的会议,课题组成员认真准备,深入讨论,进一步研讨和明确了研究目标、任务和方法。当前,我国政府把遗产保护立为国策,地方积极响应,这为本课题的研究提供了难得的机遇,也对课题组研究成果的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希望课题组能真正从哲学层面为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理论体系建设提供核心价值观;还原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本土经验、逻辑和文化语法,挖掘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独特的知识生产方式;探索中国本土非物质文化遗产体系的理论要素、基本研究单元及其结构模式,完成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理论体系的探索。希望本课题通力合作、联合攻关,按时高质量完成科研任务,推出理论紧密联系实际的学术精品,服务于国家的重大战略决策和现实需求。
(课题组供稿)
(责编:秦华、陈叶军)
纪念清华简入藏暨清华大学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成立十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举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