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2月19日上午,以湖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周秋光教授为首席专_x0008_家的伊春园2023入口直达大象重大项目“中国慈善通史”(批准号:11&补尘辫;窜顿091)开题报告会在北京举行。中国人民大学原校长、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历史学科评议组召集人李文海教授,全国人大常委、中国人民大学中国社会保障研究中心主任郑功成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所原副所长、社会史研究中心主任虞和平研究员,全国人大代表、江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院长方志远教授,民政部社会福利与慈善事业促进司徐建中副司长等等国内相关领域的着名专_x0008_家和领导应邀出席了开题报告会。参加开题报告会的还有各子课题负责人王文涛教授(河北师范大学)、张文教授(西南大学)、王卫平教授(苏州大学社会学院院长)、李传斌教授、曾桂林副教授(湖南师范大学)、蔡勤禹教授(中国海洋大学)、靳环宇副教授(湖南商学院)和课题组主要成员王娟、黄鸿山、贺永田等人。
课题组首席专_x0008_家周秋光教授首先向专_x0008_家组汇报了课题价值、研究思路与设计框架、预期目标、基本内容以及其中的难点、创新点,并就今后的研究任务分工情况及科研进度计划作了说明。随后,各子课题负责人分别就各自所承担子课题内容进行了补充陈述。
听取了课题组的开题报告后,与会专_x0008_家对课题的总体设计和研究进程的安排给予肯定,认为该课题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和现实意义,其内容宏富,思路清晰、学术含量高,开题准备充分,落实到位。这个项目的完成,将大大推进中国慈善事业史、中国社会史研究,也为当代中国慈善事业发展汲取有益的历史经验教训,是一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学术事业。在随后的评议论证阶段,专_x0008_家对课题研究如何出精品、高质量的完成研究任务,提出了建设性意见。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1、作为通史,课题研究一定要做到“通”。虞和平研究员提出,中国慈善通史在研究中首先要努力做到“通”,横向和纵向都要通。在纵向方面,要有连贯性,对于一些重要的慈善机构、组织,在各卷中的介绍需要保持连贯性,注意其发展脉络的演变,不可断断续续。横向方面,要突出各历史时期慈善事业的特色。各卷要有各卷的特色,但各卷特色也要贯通起来,应把两者结合起来,不要将这个特色孤立出来。
2、慈善、公益、社会保障等核心概念的界定及其关联。方志远教授指出:在研究过程中要注意鉴别社会保障和慈善两个不同的概念;在探讨各时期慈善事业时,要注意突出时代特点;要认真区分传统慈善与近代公益的关系,以及西方社会保障思想对中国慈善文化的影响,并采取一个比较客观的立场进行论述。徐建中副司长也认为,资本来源于民间,这是慈善的基本属性;而做公益的钱可以来源于国库,也可以是民间。政府办慈善应主要通过政策制定、法律规范等方面来推动和促进组织慈善活动。郑功成还指出,社会保障是政府责任,慈善是民间社会的自愿行为,不能把官办救济活动也全盘纳入,写成社会保障史。
3、对于慈善事业的社会影响、历史经验教训的总结问题。郑功成教授提出,研究中国慈善史应注意历史时期慈善事业的道德教化作用,揭示出慈善活动对于道德伦理的塑造,劝善乐善风俗的养成,古为今用。李文海教授则建议在研究过程中,也应该注意历史上慈善事业的局限性、社会生活条件的变化对慈善的影响等问题。
4、撰着的学术规范和体例问题。李文海教授提出,中国慈善通史的撰着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课题组应在研究展开_x0008__x0008_之初就建立起一整套严谨的学术规范和文献着录格式,统一凡例,比如历朝历代的年号、繁简字的转化、异体字的处理、标题与注释等等。他建议课题组尽早拟定一个编纂体例,供各成员认真学习,加强规范性,按照一个固定的标准进行撰着,不能出现前后体例不一的情况。
5、进度问题。本项目的最终成果有8卷,预期4年完成,除去前期约有一年的资料收集与准备工作,平均一年要完成2卷多,这对于课题组而言是个巨大的压力。与会专_x0008_家普遍认为时间紧,任务重,需抓紧研究,加快进度,但绝不能以牺牲质量为代价。虞和平研究员、方志远教授都建议采取分工合作的方式,课题组成员结合自己的特长专_x0008_攻某个时段或某个领域的慈善事业,成为这方面的专_x0008_家,这样也会提高整体的进度。
最后,周秋光教授对于各位专_x0008_家提出的建议表示感谢,并对其中一些建议作了回应,还表示会将专_x0008_家组的建议融入到今后的课题研究中,同时希望课题组成员齐心协力、全力以赴,争取把此项目的最终成果打造成为代表国家水准、分量厚重的学术精品。
(课题组供稿)
(责编:秦华、陈叶军)
纪念清华简入藏暨清华大学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成立十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举行